危机
中日甲午战争,大清的失败,唤醒了国人四千余年的大梦。
这个曾经中国的徒弟,怎么今天踩到了师傅的头上?我大清输给西方资本主义强国,我认了,可是败给了家门口的蕞尔小国,着实让人难以接受。
危机倒逼改革。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向光绪皇帝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严惩李鸿章等卖国贼,并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
战争失败,慈禧怂了,还政于皇帝,自己去颐和园养老。
变法
以光绪皇帝为核心的变法,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君权雷厉风行,其后,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
没有人怎么变法?谁能执行?光绪皇帝对人事任命已是蠢蠢欲动,人事的改变意味着权力的转移,维新派上位就意味着既得利益集团失去了权力。
在光绪和维新派的压力下,既得利益集团迅速向慈禧太后靠拢,紧紧的团结在了慈禧太后的周围。
光绪皇帝人事变更更是严重损害了慈禧太后的权力,这是她万万不能容忍的,毕竟她也是政变上台,对权力极其敏感,你动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动她的权力!
慈禧和身边的官僚一拍即合!
转机
光绪知道自己与慈禧太后的实力相差悬殊,把希望寄予到了袁世凯身上。
1898年9月11日,光绪帝召直隶按察使袁世凯来京觐见。此后,光绪两次召见袁世凯,任他为侍郎候补,并与直隶总督荣禄各办各事。
光绪皇帝的意图已是昭然若揭。
谭嗣同于9月18日去法华寺夜访袁世凯,透露慈禧联同荣禄,要废除光绪,并说皇上希望袁世凯可以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住的颐和园,袁世凯答应。
双方一触即发!
失败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
1898年9月24日,刚毅奉太后谕令开始搜捕四军机章京等变法份子。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
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
原因
1、维新派寄希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企图通过君权雷厉风行推动变法,这无疑展现了维新派的幼稚。
2、维新派没有社会基础,势单力薄,用课本上的话就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他们没有力量向封建势力宣战,危机时刻,寄希望于当时还没有实权的袁世凯(当时军权掌握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的手上,袁世凯羽翼丰满要等到慈禧死后,所以此时被袁世凯卖了很正常),展现了维新派的幼稚性。
3、维新派和光绪皇帝缺乏领导能力,动辄裁撤数十个机构,罢免数位京城大员,得罪人太多,动了很多人的奶酪,导致了反对势力的集体反扑,这又展现了光绪皇帝和维新派政治上的幼稚性。
总结
戊戌变法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书生变法,将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的幼稚展露无疑。
同时,这场变法激化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矛盾,使得光绪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傀儡,维新派算是把光绪坑惨了(当然不能全赖维新派)。
教员告诉我们,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政治就是把朋友变的多多,敌人变的少少,慈禧太后的人中,也是有很多开明的,一股脑的进行打击,只会遭到联合反扑。
仅凭一腔热血,除了你的精神会留在后世的教课书上,别的根本没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