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无意间听到一土全村的一诺与李岩老师的直播,讲孩子敏感、不自信,怎么办,启发很大。
当然,敏感并不等于不自信,一个高敏感的孩子,是能注意到一些别人注意不到的事情,在某方面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因为敏感有了这种感受,然后玻璃心的人会加上自己过往积累的反应机制,比如,别人不回自己微信,有的人就会想他为什么不回,是他不喜欢我吗,是他对我有什么意见吗?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吗?然后对自己开始各种评判,开始不自信。
敏感没有问题,重点是后边的玻璃心与带来的不自信,那这种玻璃心是怎么来的,就是过往经历积累的不安全感带来的,比如父母、老师的评判等,不安全感带来不好的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体验主导了孩子的行为,比如胆怯、畏难、害怕输等等不自信的表现。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理性大脑是25岁才能发育完整,在25岁之前,孩子基本是受情绪控制的,越小越明显。所以,解决孩子的问题,就是怎么面对孩子情绪的问题。
做父母的都知道,当孩子情绪好的时候,做什么都很顺利,也都很好,一旦孩子情绪不好,就好像什么也干不成,哪哪都不如是。
李岩老师举了自己孩子的例子,儿子害怕鞭炮,他为了让孩子克服这种害怕,就带孩子去放炮,去看别人放炮,最后孩子变得更加害怕鞭炮,一里外的鞭炮声他都能听,吓得缩回车里。后来因为工作,他把孩子交给一个老人来带,这个老人就特别有智慧,他也带孩子放炮,但他每次都说,来,“大大”帮你捂着耳朵,孩子特别依赖这个“大大”,也克服了对鞭炮的害怕。
当孩子面对挑战的时候,父母是站在他的对立面,把他推出去,还是给他足够的帮助,让他觉得有依赖有依靠,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会帮助自己,这个很重要。
两位老师说,孩子最大的恐惧是父母的不关心、不帮助,也就像前两天听直播说的那样,孩子最关注父母对他的评价,当孩子一直处于被评价不够好、哪哪不如别人的时候,他就会时刻处于不安的情绪中,没有一个稳定的状态,去专注做一些事情,这样不好的情绪体验就会累积在一起,形成了一定的反应模式,面对类似的情形时,这种模式就会被唤醒,继续地循环往复。
那我们父母要做些什么呢,最底层的就是要给孩子足够的陪伴、足够的关心、足够的帮助,对孩子的情绪有足够的接纳和允许,允许孩子如他所是,先接着孩子的情绪,不去讲大道理,和他一起去感受、体验,并帮助到他。
允许孩子因为看电视、听故事害怕一些事情,允许孩子学习还不够认真,允许孩子听课时走神或做小动作……只有足够的接纳,让他觉得安全,他的情绪平和了,他才能真的走出来,有内驱力去做自己热爱、感兴趣的事情,才有专注力,才有我们想要拥有的一切美好的品质。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每个人都是一个金矿,牵着蜗牛散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