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还是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西方古代先贤都在强调审视自我的重要性。为什么审视自我这么重要,因为只有对自己有了准确的自我认知,你才能真正做好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你。
可是,审视自我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如何审视自我?我在奥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中找到了方向。
奥利弗·詹姆斯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后天培养方式对人一生的影响,他将自己多年研究成果总结、整合,著成了这本在英国热销近20年的经典著作:《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奥利弗·詹姆斯秉持着“忘记过去就等于重蹈覆辙”的理念,参照学习埃里克森等心理学家的理论,运用丰富的案例分析,指导我们从自体感、依恋模式、良心三个方面拆解我们的童年。这三个点分别对应0-6个月,0.5岁到3岁,3岁到6岁三个阶段的儿童成长主题。
一、如何审视自我
1.自体感
什么是自体感?奥利弗·詹姆斯告诉我们:“自体感就是我们存在(而且是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中)的基本感觉。0-6个月是的主题是自体感和自我界限,理应感受到自我价值和能力,否则可能自恋或产生反社会心理。”
简单来说,在0-6个月,婴儿对自身与外界的界限分不清楚,所以他只能通过和母亲的互动来感知这个世界。这时候就需要母亲能准确感受婴儿的需求,并给予积极回应,也即和婴儿有良好的“共情”。比如,要能准确感知婴儿饿了的信号,而不是根据自己指定的时间表给婴儿喂奶;要能从婴儿的哭闹中判断出还是是饿了还是不舒服等等。奥利弗·詹姆斯把母婴之间的这种互动称作“交叉直觉模式匹配”。
母婴间时常有着良好“共情”状态,婴儿就能获得快乐的能力,就会拥有健康的心理。如果0-6个月缺乏共情呢?奥利弗·詹姆斯指出:婴儿长大后很大程度上就会出现各种人格障碍,比如支配欲强、倾向于自恋、经常食言、发怒,容易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与别人等等,严重者会出现各种人格障碍。
这种状态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来3说,就是没有建立起个体基本的信任感,面对新环境容易焦虑不安。
如果我们的自体感弱,有上述症状,审视自我可以帮助我们明白我们并不是生来如此,我们可以通过重建自我拥有健康的人格,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2.依恋模式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依恋理论”。这一理论主要研究人在人际关系中的依恋模式。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依恋模式分为四种:回避型、缠人型、混乱型,安全型,前三种都属于不安全型。
奥利弗·詹姆斯总结了四种模式的主要特征:
“回避型依恋者不愿意和别人有密切交往,想要自给自足,不依赖别人也不被别人依赖。
缠人型依恋者想和别人在情感上亲密无间,但是没有人想和他那么亲密。混乱型依恋者在某种程度上是缠人型依恋者,渴望情感上的亲密关系,但是就像回避型依恋者,很难去信任或依赖别人。
安全型依恋者可以舒服自在地依靠他人或被他人依靠,既不会特别担心独处,也不会特别担心不被别人接纳。”
根据奥利弗·詹姆斯的讲述,无论回避型、缠人型还是混乱型依恋模式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现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安全感,而各自的不同是因为养育方式的不同:“回避型的成因是父母否定式的抚育方式,缠人型的成因是父母不一致和不可靠抚育方式,混乱型的成因是遭受了严重的虐待或忽视。”
埃里克森认为,一岁半至三岁的个体面临的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就是“自主性对疑虑”,如果在这一时期发展良好,就能获得自主感,体验意志的实现;如果发展受阻,个体就会缺乏自信,行动畏首畏尾。这两种情况对应的正是安全型模式和不安全型依恋模式。
依恋方式是否安全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正如《由内而外的教养 》中所说:“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培养心智健康的孩子,进而提升幸福感,促使他们积极探索外部世界。而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将导致孩子难以调节自身情绪,出现社交障碍,甚至有暴力和精神分裂的倾向。”
如果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出现了问题,通过审视自我我们就会明白,这些问题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明白了问题的源头,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通过一定的方法重新建立起安全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良心
什么是良心?奥利弗·詹姆斯这样定义:“良心是关于对与错的一套信念,它通过内疚和羞耻(分别关乎个人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来管制本我(潜意识,代表欲望)。它的职责是管制贪婪的本能,迫使其延迟满足。”
简单来说良心就是是非观,3-6岁是它的形成期。奥利弗·詹姆斯认为父母不同的养育方式促成了不同的是非观。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是非观主要分三种:惩罚性、脆弱、善良。
三种不同是非观的区别在于:“惩罚性良心的人容易服从权威、墨守成规;脆弱的良心可能更叛逆;具有善良良心的人对权威不反感也不屈从。”
这样分类并不是说你是固定的哪一种,而是主要倾向于哪一种。总体而言,善良的良心是最为健康的。它使我们不盲从,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这三种不同的是非观是如何形成的呢?奥利弗·詹姆斯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给了我们这样的启发:“强制性家庭的孩子容易形成惩罚性良心,缺乏成人监督的家庭容易形成脆弱的良心,而只有理性教育和关爱孩子的家庭才会培养出善良、不卑不亢的孩子。”
如果我们迟疑,没有勇气做出好的决定;如果我们固步自封,不敢踏出糟糕现状半步;如果我们胆怯,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我们要明白这些迟疑、固步自封、胆怯都可以靠我们的努力去打破。
二、如何开启新的人生
审视完自己的自体感、依恋模式及良心,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随时可以开始新的人生路。
但开始之前,需要明白一件事:无需责怪父母。这里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大多数父母是爱子女的,给子女造成伤害不是他们的本心,其实他们也曾是自己父母的不良教育方式的受害者;第二,即使有些父母本意伤害,但责怪毫无意义,不能改变任何伤害的事实。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启程了。
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建议我们可以找专业心理治疗师,不过他重点提倡我们“通过创作实现内省”的方法走出原生家庭给我们的伤痛。
通过创作医治童年伤痛的例子很多,约翰·列侬的歌词、凡·高的传世自画像、还有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中去》等等。无论音乐、绘画还是文学,都是通过创作将内心伤痛倾注到艺术作品中,或现实,或虚构。
奥利弗·詹姆斯建议“这一个虚构的故事,把你在情绪审视中发现的东西利用起来”,并给出了相应的具体操作步骤。在作品中控诉现实或者创造理想,都是有效的方式。
更可以通过创作治愈自己也帮助他人治愈,这是一种更慈悲的方式,做自己和他人的摆渡人。美国专业的心理治疗师贝弗利·恩格尔是典型的榜样。她在童年长期收到母亲的漠视,并遭到性虐待,她花了一生的时间治愈自己。她将自己的治愈方法写成了著作《这不是你的错 如何治愈童年创伤》,帮助那些深受童年伤害的人们。
这几年“原生家庭”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一方面,那些有毒的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伤害无以言表;另一方面,父母不可能完美,即使再关爱我们,我们也会有各自的缺点。
关键是,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摆脱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消极影响,这正是《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想要我们明白的道理。如同国际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说的那样:“消除父母对你的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最终你内心的力量将得以释放,你隐藏多年的自我亦会得到解放,你将找回自己本应成为的那个富有爱心、独一无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