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2小时内翻译1800汉字的科技报道,久不练手,刚开始有些手生词瘪,随着不断地变换词汇,用上同义的新词及成语,渐渐文章富于变化;一边琢磨词汇一边默读,使韵律上更顺畅无梗。
其实就翻译这个小技能,要提升到一个可读性更强的程度,也是需要“跨界”的,不仅认为自己的产品(译文)是供读者用眼睛去阅读,也得提供眼耳鼻舌身意的全方位感官舒适度的多维度提升。比如,听之悦耳、闻之有味、读之畅口……是作为生产者的我们需要去着力打磨的。应用到其他领域,这也是自己产品的竞争力的多维度着力。
大多学科的80%的知识其实是很少时间内是可以习得个大概的全貌,将其他学科的主要概念,融到自己业务中,作为术业专攻的一种弯道超越。换言之,是以看似不专业的时间利用,去进一步促成空间状态上的更趋于专业。
也就是,在赢者通吃的环境下,第二名可能会变得毫无意义,这时怎样去取得第一呢?同质内容,只能死磕;或者是另拓新边疆,成为子品类、子子品类……中的冠军。是按照本专业内的既有路线、既定惯例,按图索骥地去熬年头,还是可以跨界取经,取回来的经,立马用起来,用互联网的方式去提升执行力,用历史的研究方法(史学不是文科,是一门技术)去验证真伪,用语文(我就读了一遍《约翰·克利斯朵夫》,傅雷译)去优化表达并形成出口成章的韵味,有这种杂交融合的新内容和不落本专业熟套的方式,去激活,去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