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待
和一些人一样,我初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是标题好长啊!对于内容,心里默默猜测,这估计就是讲跑步技巧,亦或倡导全民运动理念,以保健康的书籍吧!
读完之后,没错,这依旧是我认识的村上君。用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的村上文字,写令人捉摸不透的别样文章。
"来呀!让我们每天跑步,永葆青春吧!"这样热血的语言从未在这本书里出现。
用颇像狡辩又令人惶恐的话来总结:尽管这是一部谈论跑步的书,却不是谈论健康方法的书。
正如村上春树自己所说:诚实地书写跑步,某种程度上也就是诚实地书写我这个人。
这是村上第一次围绕一个主题,从正面书写自己。在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日日都坚持跑步,各种各样的思绪从心底涌起。坚持跑步究竟有何意味,思索的片段,抑或自问自答是这本书最朴素的内容。
这一次,村上春树只谈自己。
他曾说过自己有一个愿望,"假如有我的墓志铭,而且上面的文字可以自己选择,我愿意它是这么写的:
村上春树
作家(兼跑者)
1949-20xx
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后"
村上春树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一是作家,一是跑者。毋庸置疑,这是十分客观明确的定位。
他是日本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写过多册畅销书,曾引起"村上现象"。
他又是实实在在的跑者,每天跑步对他而言好比生命线,不可或缺。他这样认为:"跑步几乎达到了形而上的领域。仿佛先有了行为,然后附带性地才有了我的存在。我跑,故我在。"
再回归到这本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确,标题真的好长啊!不过作者很细心,在书中做出了解释。来源于村上春树敬爱的作者雷蒙德·卡佛的短篇集的标题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被用来当作了本书标题的原型。
这本书实际上就谈到了作家和跑者的关系,比如书中提到了:人是如何成为跑步小说家的;我写小说的许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着道路跑步时学到的……
总体来看,这是一部以跑步为基轴的"回想录"。以"跑步"为媒介,对于作为小说家,是如何度过这约莫四分之一世纪的一番整理。
01 在空白中跑步
村上春树说自己是那种爱独处的性情,更准确一点,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
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一人默默地跑步也罢,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地写文章也罢,都不觉得难熬,也不感到无聊。
比起同什么人一起做什么事,他更喜欢一个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是全神贯注地听音乐。
正是这种喜好独处的性格,所以对跑步这项运动情有独钟。因为在跑步时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要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就行。
独处的念头始终不变地存在于心中,所以村上一天跑一个小时,来确保只属于自己的沉默的时间。认为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宝贵时刻。
这是我很赞同也很欣赏的一点,独处即做回自己。
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他自己。”
我认为,独处并非寂寞,而是寂寞中充实。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许多来。平日里,我喜欢插上耳机听歌或者阅读,戴上耳机就是属于一个人的世界。那一刻,是一地鸡毛生活里的桃花源。
村上在书中谈到:"我跑步,只是跑着。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许是为了获得空白而跑步。即使在这样的空白当中,也有片时片刻的思绪潜入。"
这是独处的高层次,不是盲目追求一个人,而是独处中有所思,有所想。
当受到某人无缘无故的非难时,跑长于平日的距离,让肉体更多地消耗一些,好重新认识自己是个能力有限的软弱人类。这是村上所想。
独处是高远的人生境界。
苏东坡亦是如此,写过一首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写的是苏东坡深夜宴饮,回来已经三更。家里的僮仆已睡熟,鼾声如雷鸣,怎么敲门都没人应,苏东坡只好独自倚着木杖听江水流淌的声音。
静谧之夜,孤身一人在茫茫天地之间,听着江水滚滚东流,苏东坡忽然醒悟,悟到自身渺小如沧海一粟,生命短暂如江水一逝不复返。
独处让人更理性,更能看清生命。
村上另一个宝贵经验则是认识到了与他人相处的重要性。人无法独自生存下去,这本是理所当然。他坦言,倘若没有这算得上艰难的生活体验,恐怕我就不会这什么小说了,即使想写也写不出来。
有"开"的生活,也有"闭"的生活,才是村上启示我们的最大的智慧。
02 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
毛姆这句话大约在说,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客观认知的东西来。
每周跑六天,每天跑十公里,每星期跑六十公里,一个月大约二百六十公里。这是村上风雨不动坚持跑步的路程,且是"跑得认真"的标准。
在盛夏的雅典跑第一个四十二公里,这是最辛苦,最感动的经历。
特别是有两处细节最令人动容。
第一处是烈日当头下,一同来到希腊的摄影师景山告诉村上,"别人一般不会真的跑全程,随便拍几张照片,当中部分差不多就省略了。呦呵,你到真跑啊!"
村上特别坚定地说:"那当然。我为了这个才来的嘛。"
在如此苛酷的条件下跑完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四十二公里。
第二个细节是跑步过程中的状态。
空气极端干燥,汗一下子就从皮肤上蒸发了,只剩下白色的盐。浑身沾满了盐,火辣辣地疼。
只将意识集中到如何把两条腿轮流甩到前方去。
到了最后关头,浑身的肌肉仿佛被人拿着锈迹斑斑的刨子在拼命刨挖。
看到这里,心紧紧地揪成一团,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被他的毅力深深震撼。
完全验证了村上所说的:无论做什么事,一旦去做,我非得全力以赴,否则不安心。
这样的观点同样适用于写小说。
如果不手执钢凿孜孜不倦地凿开磐石,钻出深深的孔穴,就无法抵达创作的水源。
村上说若不是天生才华横溢,要想写小说,非得奴役肉体、耗费时间和劳力不可。打算写一部新作品,就必得重新一一凿出深深的孔穴。
对小说家来说,最为重要的资质是才华,集中力和耐力。
值得庆幸的是,集中力同耐力与才能不同,可以通过训练在后天获得,也可以不断提升资质。只要每天坐在书桌前,训练将意识倾注于一点,自然就能掌握。这个过程当然需要耐心,不过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无论是铁人三项比赛还是写小说,都会遭受一系列肉体疼痛。许多时候,要想实实在在地掌握什么,肉体的疼痛必不可缺。
"痛苦"对于运动来说,乃是前提条件般的东西。正因为痛苦,正因为刻意经历这痛苦,我们才能从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活着的感觉。
持之以恒,不乱节奏。看似老生常谈,却是登上巅峰的捷径。
03我就是我,不是别人,这是我的资产
读完这本书后,深深被村上春树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欣赏他始终保持初心,坚定自我,从不浮躁的品行。
无论何事,赢了别人也罢输给别人也罢,都不太计较,倒是更关心能否达到为自己设定的标准。
同样的说法也适用于写作。小说家这个职业,至少对他来说是无所谓胜负成败的。书的销量、得奖与否、评论好坏,这些或许能成为成功与否的标志,却不能说是本质问题。
写出来的文字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基准,这才至为重要,这才容不得狡辩。别人大概怎么都可以搪塞,自己的心灵却无法蒙混过关。
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永远保持学习力。
跑步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意味着超越,比赛,成功,不断地超越同行者来获得"我比你厉害"的优越感。
但是,跑步对于村上来说是有效的隐喻。每天一面跑步,或者说一面积累参赛经验,一面将目标的横杆一点点提高,通过超越这高度来提高自己。至少是立志提高自己,并为之日日付出努力。
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
村上是一个洒脱又有原则的人,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忘初心。不像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容易被眼前利益蒙住双眼,紧紧跟随着他人的脚步,却忘记了当初的自己为什么而出发。
他从来不是命令的盲目服从者,一切行动只听从自己的内心。
不拘什么,按照喜欢的方式做喜欢的事,他就是这样生活的。纵然受到别人阻止,遭到恶意非难,都不曾改变。
为了写出气势恢宏的小说,不顾周围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将店铺暂且关门歇业,专心致志写小说。
彻底改变自己生活形态,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起床,天色暗下来便尽早就寝。过自然的向往的生活,见想见的人,不想见的人尽量不见。
潇洒且有原则,一一拒绝周遭的人们交往,宁愿为自己制定规划,确立能专心创作小说的稳定和谐的生活。
有人或许觉得村上的行为有点任性,只取悦自己看似洒脱,其实略有冒险。
但是,我终究是我,不是别人,这是我的一份重要的资产。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赶在多少岁之前、做成多少事,满足了别人的期待。而在于,你走过的路,到底是不是你自己真正想要走的。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够左右你的选择。
这本书是以"跑步"为基轴,讲述作为小说家的村上春树,如何度过这约莫四分之一世纪的类似于"回想录"的东西,其实对读者而言更是一场有哲理,有价值的经验分享会,我们从中汲取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