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次小产颇有些难为情,年届不惑,还像年轻后生般火急火燎,终酿此祸。所以除了妈妈,身边的朋友我都没告诉。尽管如此,稍有留心的朋友都发现我已经好久没有发圈了,身体不适,做什么都没有心情。果然,远在家乡的闺蜜小妹发来了疑问,想了想,还是跟她说了,之所以和她做闺蜜,那就是更难堪的话题都在讨论之列,更别说这点事。果然,她听了后,替我惋惜的同时,再三叮嘱我务必好好休养,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吃什么,怎么吃,从来她都没有这么啰嗦过。三日后,又收到她的消息,说是给我寄了她婆婆做的醪糟,醪糟蛋酒是我们老家坐月子惯常吃的一种食物。算来,从我告知她那天,她就已经嘱咐老人家开始做了,三天的酝酿,整好。
其实,这东西超市的货柜上不少见,来自家乡产地的也不是没有,只是我知道,我在乎的并不是东西本身,而是这份来自故土的惦念和心意。今天想说的,就是这个比我小8岁的小妹妹,是如何先成为友人,后缔结的闺蜜情。
此情可追溯的时间比较久远,认真说起来,甚至还能追溯到妈妈们的那一辈。当然,在此之前,要先说说机缘巧合的另一段经历。因为那段经历,我结识了她以及她的家人们。那时的我已经转学到离家大约有5公里远的隔壁村的完小就读六年级,而我弟才刚刚上学前班(我的90年代里,村里还没有幼儿园,学前班就相当于幼小衔接班)。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似乎就是为了结识她们一家子。
那时的我腼腆内向,除了前后同桌,几乎和其他人没什么接触。我的前桌是一个长着娃娃脸的可爱小男生,干净油亮的头发,脸蛋比女生的还嫩,课间他总喜欢转过来找我说话,后来有一天上我们都没啥兴趣的思想品德课,他忽然将手背过来,打开手掌,我看到了他写在手掌心的一行字:“你知道江青是谁吗?”他后背靠近我的课桌,我低下头,凑近他说,不知道。片刻,他的手又转过来,掌心多了一行字“毛主席的爱人”。之后,直到下课他再没有别的动作,我有点云里雾里,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突然来一个这个。很多年后,我却仍然记得这一幕场景,我不知道他只是单纯想要告知我一个知识点,还是有其他用意,不明白,也没去探究,只是从那天起开始觉得这个男生有点意思。你要问我突然说起这个男生是什么意思,那我现在告诉你,他就是我这个闺蜜小妹的亲哥哥,小B。
当然此时,我还没见过他妹妹,他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将一个小我们好几岁的小屁孩介绍给我。事情继续发展着,那时他妹妹也上学前班了,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因为有一天放学,我看到一个瘦瘦的柔柔弱弱的小姑娘紧紧地跟在他身后,除了这个小姑娘,还有一个松松垮垮的小男孩儿,大概和小姑娘差不多大的年纪。尽管他们仨走在一起,很明显看出小B和小女孩儿是一家儿的,不仅因为相似的眉眼,还有着同样吹弹可破的白嫩皮肤,头发梳得油光,身上的衣服也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而那个和女孩儿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皮肤明显比他俩黑了几度,脸上也总似没洗干净,衣服松垮,明显不太合身,一副和这俩兄妹格格不入的邋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