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清明、扫墓祭祖、风俗
每年4月5日前后的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2013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我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两字,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中写到:“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
这里说的“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所以有“三月节”之称。《岁时百问》一书也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以清明或者寒食为标题的诗词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杜牧的那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清明节人们扫墓,为坟墓除草添土,烧纸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之情,据史料记载,这一习俗的产生是受到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宗法制中送宗敬祖的影响。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据记载,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家乡风俗
清明扫墓的风俗在越小的地方,就越隆重。在我的家乡,每年就有两次扫墓的习俗,一次是春节期间的大年初二,另一次就是清明节。大年初二的扫墓仪式会简单一些,比如,祭拜的三牲等食品,会在家里做好再带到山上,扫墓祭拜之后,一起分了食用;而清明节的扫墓就会隆重得多,会带活鸡,生肉到墓地现场制作,扫墓祭拜之后,一起分了食用。
现场制作祭拜食品,工作量很大,需要带柴火、带足够用的水,需要的人手更多,一天活动下来,很是劳累。
每年3月中旬,家里长辈都会提前安排,因为祭拜涉及几个地点,需要错开时间,还要安排好三牲等食品的采买。
而我能做的顶多是在清明节前转点现金,托家里人买鸡买香纸火,过后,母亲都会打电话来,告知:今年最大的那只鸡就是用你带回来的钱买的。我已经分别在你爷爷奶奶、外婆、爸爸面前说过了,他们会保佑你们全家的,保佑你们工作顺利,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因为我远离家乡,母亲会偏心一点,把最大的那只鸡归我,家里其他人也能理解。今年,母亲与我一起呆在北京帮忙照顾孩子,不能回家扫墓。但她3月中旬已经开始电话遥控指挥了,留在老家的姐姐等亲人替代母亲行使祭拜活动。
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感叹不已:要是家中老人都还健在,该多好。
我十分赞同一位网友说的:生前不能享受,不在了以后再做什么都是扯淡。
花几万块钱制作的墓地只是给别人看的,只是活着的人的一种心理安慰,去世的人已经看不到了,也享受不到了。所以,更重要的是对健康长辈的孝敬,让他们更好的享受生活。
新风俗
确实,传统的点香纸火祭拜仪式有时候会导致火灾等糟糕情况。每到临近清明,各级政府都会在线上线下发布“文明祭拜,破除火灾隐患”等标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出现了线上扫墓的新方式。
据报道,南京雨花台一处公墓推出“代客扫墓”服务,并在线直播全程。逝者亲属向公墓方提出申请后,该公墓将开设一间视频直播间,亲属通过公墓官方微信公号,在输入密码后即可观看“代扫”全程。目前已有不少人提出了直播预约。
作者声称:代客扫墓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扫墓方式,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好处:可以节省扫墓人员的时间,减少来回的奔波,不用请假,不用换班,没有旅途颠簸之劳累;可以节俭扫墓,减少物质消耗,减轻后人经济负担;可以树立扫墓文明新风,减少鞭炮、幂币的燃烧,保护环境;免除扫墓风险,减少乘车、燃放鞭炮的危险,减少宗族争吵的风险。等等好处,是实实在在的,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曾在《私人订制》中出现过的代人扫墓的情节,如今居然变成了现实,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其实,关于代人扫墓这一点,孔老夫子已经在多年前表达了他的观点。《论语》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
我完全赞同孔子的说法。你呢?
——————
感谢阅读!
清明小长假踏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