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烟雨朦胧,草长莺飞,莺歌燕语,销人魂魄。又是一年清明时,不禁清明时节话清明。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时节,与家人或三五好友一同踏青郊游也是不错的。传说,许仙与白娘子就是清明断桥相识,泛游西湖,从而共谱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尊老爱幼,重礼仪,讲孝道,由来已久。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说的便是我们奠祭已经逝去的先人的清明节。
清明是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四月四或五、六日。“清明”一词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这天,民间有扫墓、踏青、寒食等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烧。
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表示对祖先的思念之情。
“清明无客不思家”,伴随着家庭、宗族那深厚的凝聚力,千百年来,清明节以其特有的的蕴涵,表现和传承了中国人万代久远相袭而继的民风。
在每个感念祖德,怀念亲人的共享时分,它就像绵绵无尽的细雨一般,润泽在这片广袤而又深厚的土地上,静静地流淌在属于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
古人有清明踏清,祭祀祖先,修缮坟墓,吃青团的习俗外,还有许多的体育活动,如南北朝时有人斗鸡,打毯,唐朝时有秋千拨河,元朝时有射柳比赛等。
今天我们大多数老百姓的清明节是如何度过的呢?修坟,立碑烧纸钱,烧汽车,纸别墅,更有烧什么“小姐”“二奶”,他们把死者当成了什么人?这分明是玷污死者的英灵。而立碑占据了大量的土地,造成了死人和活人争地的现像。
看到好好的树木变成纸钱,又变成灰烬,焚烧纸钱造成的环境污染,甚至在上坟烧纸时引发火灾,我想在九泉之下的人们看到这一切也一定会心痛,他们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没有饭吃,没有好的空气呼吸。
的确,我国民族节日中的陋风陋习还是有的,所以我们应当响应国家的号召要移风易俗,改掉陋习。像当前的水葬,国外的树葬,这些都是不错的方式。当然,我觉得最感恩的方法是: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好好爱他们,孝敬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关心。
当先人离世时,也能少一些遗憾。那种活着不孝,死了乱叫,又披麻,又带孝,是做给活人看的事,应该逐渐摒弃。
其实,我们祭祀祖先的方式有很多,社会在进步发展,我们也应当提倡文明祭祀。试想,在春意盎然、草木萌动、大气洁净的时光里,携全家带着鲜花等祭品去扫墓,整理和打扫先人那一方长眠之地,点燃一支香,献上一束花,或者种上一棵树,以寄托对先人的浓浓哀思,岂不更好吗?
天公无情最无情,不怜人间孝子心。
为赚小可一掬泪,忍教清明雨纷纷。
读此诗,仿佛清明之雨全由孝子之泪化成,雨与泪交融,泪使雨凄冷。淅淅沥沥,纷纷而下者,不正是孝子的心在落泪吗?当一切都已随风逝,当亲人沉睡于松柏之中,唯有雨在飘,泪在挥洒,思念如洪水,不可阻挡地决堤奔流、奔流……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如今我们很少回家,即使有假期,也很少能回去给先人们填土上坟,想来惭愧的很。
我父亲对于清明节是很重视的,他曾经说:“再忙清明也应该回家给先人填土,试想别人家祖辈的坟上都有新土,闪着没有新土的,会很扎眼,也很难看,会被人家笑话断子绝孙了,家里没人了。”
我虽然不同意父亲的陈词滥调,但是也不愿意反驳,毕竟每个人缅怀先人的方式不同,但心情都是一样的,也可以理解。
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写道: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挺喜欢这首诗,好悲凉,也好洒脱,人生应当洒脱一些,活在当下,行孝要及时,自己也要笑对死亡,把该做的都做了,死后不留遗憾。
清明时节,我们除了缅怀故去的亲人,还要记住那些为新中国成立,为捍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而英勇战斗、血洒疆场的民族英烈。没有他们,就没有富强文明的新中国,也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要缅怀先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年年此日都留泪,岁岁坟前奠斯人。
又是一年清明时,让我们遥寄一份哀思,来缅怀先人和英烈吧!
后记:写于2009年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