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唐山大地震》改编自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的中篇小说《余震》,它以一个普通家庭普通人生存的苦痛与决择,揭开的是天灾后残酷的现实和人们心灵的伤痛,揭示的是关于灾难和死亡、生命和活着的命题。
1976年,持续23秒的一次地震,唐山24万人的生命瞬间消逝。而在方登(张静初饰)家,父亲为救母亲而逝。
地震发生后,她与弟弟二人被同一石板压住,救援人员一遍又一遍地询问“救哪一个”?母亲在经历撕心裂肺地哭喊“两个都救”后,终于不得不说出了“救弟弟”。而方登却奇迹生还,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
其实,自从母亲说出“救弟弟”开始,相信很多人的情感就和方登系在了一起――那一刻,你一定和她一样,有窒息的难过和伤感,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对她幼小心灵的伤害是巨大的。
我每次看影片中方登的眼神,总是在心里默默地把她当作一个走丢的孩子,她找不到家,找不到亲人。她固执执拗地认为是家人故意把她丢掉了。
她在别处艰难而倔强地生活着,她无法原谅母亲当时的选择,儿时的疑惑绝望从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她早恋、退学、未婚生子,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此时自己的感情,只是感觉无尽的心酸――她在虐待自己,也在惩罚别人。
直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多年后同样的疼痛,令已远在加拿大的方登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抗震救灾路。她的弟弟方达也在第一时间赶赴汶川。
救援中,那个边哭喊着大骂“老天爷你个王八蛋”边要求割掉女儿双腿的母亲极大地震惊了方登,她不知道,将来那个女孩是否会为此一生记恨母亲,但那个时刻她感受到的,应当是同为母亲撕心裂肺的共鸣吧,她也仿佛瞬间明白自己母亲当年的无奈和痛苦。
她同样在救援过程中听到了同胞弟弟与别人的一番对白,“你知道我妈这么多年咋儿过来的?心碎得跟渣儿一样,守着废墟过日子......”那是32年来她第一次听到有关母亲和家的消息。
是地震让她们这个家四分五裂,恰恰又是地震,把这个家,把最亲的人,重新拉扯到一起。
当她终于推开家门,母亲在门里,自己在门外,这也是她在开启自己的心灵之门。
当她看到32年前地震当晚自己想吃而没有吃到的西红柿时,当母亲因为当年那句“救弟弟”而跪下向她道歉时,当看到自己的“墓地”里母亲给自己每一年备下的课本和书包时,当知道母亲执意要留在那个已成为废墟的城市中那个破旧的家里,怕丈夫和女儿找不到“回家”的路时,当听到母亲说“如果我自己过得花红柳绿的,就更对不起你了”时,32年来萦绕在脑海里梦里、所有关于被丢弃的不知所措和痛苦,都在倾刻瓦解。
她终于不能自已……
那一刻,你一定再次和她一样,有窒息的难过和伤感,还有自责,有悔恨,有对母亲的理解和爱。
她终于知道,自己其实从未走远,一直在家人心间。
作为一部记录一份苦难的回忆,《唐山大地震》所阐发的主题不只是关于灾难和死亡的命题,更是关于生命和活着的命题。
“没了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没了”,这话时常在母亲嘴里挂着,其实,更是烙在了她的心里。建筑的废墟坍塌了,三年五年可以重建,心灵的废墟一旦形成,终其一生都难以修复。
地震只是故事的宏大背景,导演真正想表现的,是灾后心灵的重建,是灾后维系着中国人的信仰和亲情。方登一家只是这份苦难中的一个小小切口,地震中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地震后人们的艰难与生存,才是我们真正要认真思考的。
影片每看一次,我总会更多想一次,影片中的“母亲”李元妮到底该如何活着?因为自己的命是丈夫给的,因为女儿的命是自己放弃的,所以,她背负了一生的债。她不愿意离开那破烂的家,她不愿意住更好的房子过更舒适的日子,有喜欢她的人她也断定不会再嫁,她自此一生都在惩罚自己。但是如果丈夫地下有知,他会希望她过这样的日子吗?正是因为深深的爱,他才会在生死关头舍生为她,他一定希望她活着,希望她为他、也为自己幸福地活着,把他的幸福也要活出来。
记得一位唐山女孩曾经终日苦痛,直到她听到一位唐山老者亲口对她说:姑娘啊,死的人死了,活的人就更得使劲儿活着啊。她顿时醒悟!地震是生活的一个磨难,心灵的地震才是真正需要面对的。生活会有万种经历,生老病死,妻离子散,或是欢乐团圆,然而能面对这一切的,只有强大的心灵,对生活的亲历与悦纳。
记得曾在《妈妈咪呀》的舞台上看到过一位美丽的姑娘廖智,作为教师的她,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与双腿,丈夫在震后离开了她。她选择坚强地生活着。她声音甜美地演唱了一曲《樱花草》,后来,她参加了很多舞蹈大赛,舞蹈结束后,她常常一边喘气一边说,“我们的泪已经流干,我们应该迎着太阳前进,活着就应该活得更好”。那生命的震憾常常让我感慨生命的渺小又伟大。
影片最后一幕,蓝天白云之下、碧水方碑之边,一位老者从唐山地震纪念碑前缓缓走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响起,这个几乎阖家丧生的老人面容平静地看着纪念碑上的名字,说“过几天再来看你们”,然后平静骑车离开。我曾经想,每次走过,那种心痛会伴随他一生。但现在终于明白,一切山崩地裂、撕心裂肺的惨剧,终于得以这样宁静温柔的方式纪念——他终于可以活在正常的情绪里,这才是人性的归属。
不畏过去,不惧将来。不忘过去,但也要追求未来,虽然一定很难,一定很痛,但我想,这或许是对苦难的最好回答和对生命的最好尊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