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人士
写一篇文章,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文章的题目,到文章的结构,到文章的每一段落,到文章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都需要仔细琢磨,反复修改,最后才能变成一篇佳作。这不仅是对作者自己负责,更是对读者负责。
一篇文章,胜在结构,胜在标题,胜在意境。如果一篇文章的结构很混乱,逻辑不清晰,就给人一种思路不清晰的感觉,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想成为好的文章,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都没解决,恐怕就很难。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像一个人的眼睛一样,是心灵的窗户,是文眼,如果作者在拟标题时很随意,而不仔细斟酌,那么就如同一个盲人瞎抓乱摸。如果给一篇文章打100分的话,我认为,一个好的标题应该占50分左右,有人一定会说,为什么给标题怎么多的分数?我会告诉他,标题就是眼睛,标题就是心灵,平庸的标题、题不对文的标题,都像一个眼睛有问题的人一样,看不清眼前,更看不清远方。一篇文章的高境界是在结构、标题方面已经做得很好的前提下做的一个提升,提升文章的意境,至于说这个意境怎么提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意境绝不是写作技巧的问题,不是你从哪个作家或者作文辅导机构那里学来的,这样看一个人的母语的综合素养,就是说,从一开始一篇文章没写之前,其意境和境界就已经定格了。
笔者之所以有上述感慨,是因为一篇学生的习作。前几天,一位朋友把她妹妹的一篇习作发给我,让笔者看看能否帮她修改一下,这位朋友的妹妹即将参加高考,想在一个权威语文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想让我给指点一二。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篇文章,看完再做评价,全文暂录其下:
《以文养气 点亮人生》
“气”在我国古代的哲学与文论中,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气”的理解有三种,其中包含人的气质、才气,“才有庸俊,气有刚柔”。气质内在且丰富而久远,经得起时间考验。
文化之于气质,就好比空气至于我们,他作用于气质潜移默化,源远流长。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曾谈及诗歌对中国人气质的影响,曾言“它教会他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舍炊烟缕缕升起并与依恋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它教人们对乡间小径上的朵朵雪白的百合要亲切、要温柔,它使人们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它教会人们用一种怜爱之心对待采茶女和采桑女、被幽禁被遗弃的恋人、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以及那些饱受战火创伤的黎民百姓。”而这与孔子所认为读《诗经》使人温柔敦厚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文化的影响范围甚至可超越时空作用于不同心灵。
小到单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对文化之于造就人的气质的生动写照。从文化中汲取的精华是一种激荡在血管中,充盈于我们周身,又从每个毛孔散发出来的高雅之气,它充实我们的人生,丰富我们的阅历。而除了在文化大环境的熏陶下接受心灵上“润物细无声”的濯洗外,读书无疑是“养气”的康庄大道。
读书,开阔你的视野。它带你领略人间风物。你听过嘈嘈切切,珠落玉盘,泉过石上的声响吗?你闻过露珠沾荷,墙角枝梅,雨润泥土的香气吗?你看过月照松间,大漠孤烟,竹外桃花的美景吗?而读书就如同寻宝,带你涉足万水千山,探索珍奇异宝,饱览天下奇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的秋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岑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边塞,“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美丽的大自然是广阔无尽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感知这个无尽的世界,读书便是重要的途径。读书,是在探索,从中发现人生中没有体悟到的真谛,读书能使我们多活几度生命。它带你领略世间百味,人情冷暖。恰如炼金术师中男孩所追求的宝藏在历经波折后发现就在出发地所揭示的一般,人生体验最重要。斯特林堡也认为“人活着必遭蹂躏。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地狱里。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伟大的作品倾注作者的深厚感情。作家们能领悟到平凡事件中的微妙之处,也能领略到人生中细微的感情变化。读《背影》感受天下父亲之爱;读《罗生门》,体悟人性的阴暗,芥川龙之介对利己主义的绝望;读《约翰 克里斯多夫》,经历天才苦难而多舛的一生;读《伊豆的舞女》,心中涌动对纯洁爱情的憧憬......心也跟着喜了、悲了、忧了、乐了。众生百态,生态炎凉,岂可一言蔽之?只能在承载血泪的斑驳字迹之后默然伫立,而后万千心绪化为一声喟叹,心灵在这之间愈发敏感柔弱,也愈发清醒理智;变得不问悲喜,却也悲悯至极。仿佛时空旅者穿梭千年,看尽繁华。
读书,学习安身立命之本。当你读到一本好书,心灵会感到幸福,从而强化道德,理想意识,净化心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是否让你钦佩;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是否让你感动,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高昂斗志是否让你倍受鼓舞。于是,你懂得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迎难而上。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因为我们迫切的需要精神上的粮食来哺育人性的真善美,学习圣人的品德。同时以书为镜,反省自我,让思想趋于成熟,人格日臻完美。
读书塑造人生,古有孙康囊萤映雪,孙敬悬梁刺股,今有闻一多废寝忘食,高尔基舍身救书。他们因何去拼尽全力努力阅读?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确实书籍的力量是无穷的。王亚南,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为了争取更多的读书时间,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一条腿锯短半尺,疲劳困倦时,床就倾斜,他便被惊醒,继续伏案夜读。鲁迅,每当夜晚寒冷时,便嚼辣椒驱寒,坚持读书,终于成为我国著名文学家。正是读书成就了他们,造就了他们不凡的人生。读书丰盈你的精神世界,点亮你的完美人生。
以文养气,理至易明,然则需要我们沉下心灵,苦心钻研,以书为友。书不是胭脂,却会使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人千变万化。这样,外界将不足以将你击垮:疾病不能剥夺你思想的神游,金钱无法动摇你收货的人生感悟,生死不能抹去你的痕迹。你将成为傲然于天地,一根有思想的苇草。
不知各位看完有什么想法,我在这里谈谈对这篇文章的评价:总体来说,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这位中学生想努力表现出自己的母语素养,但很遗憾的是,最终所呈现的文字并没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整篇文章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比如引用了一些名人的故事和名著,其中读书的那三段还算一体。
我想大概将文章的问题阐述一下:从整体上看,文章语言还算比较流畅自然。但是,从这篇文章的标题——“以文养气 点亮人生” 来看,题目涉及的写作点太大,一个“文”,一个“气”,笔者感觉,仅仅这两个关键字眼,估计写一篇博士论文都可以,甚至写一本书都没问题,但是对于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标题太大了,拟这样的作文标题,太难为自己了,这两个概念都比较抽象,虽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之一,但是要想阐述明白,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读者一看这样的标题,就会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不知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然后,再往下看正文,你会发现刚开始的第一段确实在写“文”和“气”,还引用了《文心雕龙》中的句子作为佐证,第二段也还勉强算作在谈标题中的关键元素,但是再往下看,从第三段开始,文章显然已经偏离这个主题,去谈读书了,从第四段开始,一直到倒数第二段,一直在谈读书,那么,最后一段,作者又试图想把整篇文章的感觉往“文”和“气”这方面靠,但终究是不成一体。
因此,从整篇文章来看,结构逻辑不是太清楚,文题不能很好地对应,想要表达的意思也没表达出来,这样的学生习作,在笔者看来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