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拿回来很久了,一直没想到去读。可能凡事讲缘分吧,缘分未到,反正内容介绍没有吸引到我,一直没有读。
打开书,看目录,找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我们到底应该在大学里得到什么?”吸引了我。说实在的,这本书的目录太过于简单,读者很难从目录上找到更多的信息。
但无论如何,这次我还是读进去了,而且是内容有很多点共振到了我。
我是从从第三章开始看到,中间有跳跃,继续向后看,或者跳过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再向前翻,继续找其他感兴趣的内容。
虽然书没有完全通过完,但很多地方自己收获颇多。
该书大致讲了这样的内容:
1.常青藤名校毕业的精英学生,身上有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
他们为了靠近名校承受巨大学习压力(和我们的学生很像),对成就和成功有被迫式的追求。
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完成作业,取得高分,考上名校,成为CEO,去投行,做咨询顾问,成为医生等,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些。
大概说精英学生不懂得非要求下的独立思考,无止境追求高分,参与各种活动,多才多艺,为了表现博览群书,囫囵吞枣阅读大量书评。总之,美国的常青藤大学的精英学生似乎为金钱驱使,获得财富,资历和声誉。
反正就是他们缺乏对人生的思考,只考虑最耀眼的社会名流或腰缠万贯的职业,忽略生命价值,没有挚爱,不曾想过教师,工匠等其他职业。
然后谈到名校排名,谈到美国大学的创办历史,盎格鲁撒克逊贵族为自己阶层创建大学。顶尖大学似乎是依照顶层家庭背景而设计的。
总之,看到这里,觉得民办学校也有被映射到。北京上海的孩子有更多升入名校的机会,家庭背景也确实发挥作用。
二,父母的“对功名上瘾”
社会流动性停滞不前,美国大学是资本阶层确认自己排位的游戏。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步步为营,保证他们将来的稳定和舒适。不少父母利用孩子的成就来填补自己脆弱的内心。考上名校似乎成为“家族品牌”借以炫耀的资本。学生的父母一直灌输着狭隘的职业选择,充满了对孩子的高期望。(和中国很多家长差不多)
父母完美的期望,这些精英学生无法享受学习的乐趣,甚至误以为成绩和大学比健康和快乐重要。
无形中我们掠夺孩子的童年以及青春,生产了一批机械化的新一代。他们来到大学,变得迷茫,不清楚自己的目标,也不知道为何为自己做决定。
这些学生内心充满对“我是最优秀的”渴望,带来的焦虑,抑郁的,徘徊在自卑和自负的极端。
三,正确的教育观
对学习本身的热爱,对社区的无条件付出,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就给这个社会带来的美妙,给予自己寻找幸福的机会。
体育竞技是培养勇气,无私以及团队精神,而非被简单化是体能训练。
艺术展现的是文化中的精髓,而非技术上的娴熟。
服务性质的活动是内心种下服务大众的意识,而非等同于做慈善。
领导者学会承担责任,而非追求位高权重。
四,大学的使命
高校对学生心理高度重视,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内容前后的关联性,
培养学生积极的正能量
引导学生考虑非常规类职业选择
抵制大学排名
发展教学和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公民权益,他人利益,向前人借鉴智慧,历史,哲学,文学,前辈对人性的深刻的认识)。
艺术,科学,人文三足鼎立。
帮助学生放慢脚步,找到自我,重塑自我,找到自我的使命。
满足好奇心。学会思考,
学会观察,把每日平凡的生活变成永恒的发光生命。
最后对老师的建议是,学生所期望的理想教授是,挑战学生能力并关注学生个人发展的导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面对抉择,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书的最后,是呼吁社会创造公平环境,大学教育给更多底层学生机会,提倡免费的高品质大学教育,而非照顾捐赠者,校友。只要每个人有需要,就可以得到人文教育所能提供的扩展视野和丰富灵魂的经历。
教育不是教你成为有钱人,教你进入中产阶级。不是抢走资源,让为了争夺匮乏的教育资源而相互厮杀,而是为了创造一个体面,正义,明智,繁荣,因为热爱而学习,工作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