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斯蒂芬·盖斯,没有高等学府的文凭,没有广阔的人脉关系,甚至没有一份薪资较高的工作,和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他的生活,也曾那么的不尽人意。他也曾是懒癌入骨,得过且过。
后来,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想要尝试改变自己,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他凭借自己特别且有效的自我管理方式,成为了青少年网络中的“网红”!
他把他的逆袭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正因为他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一员,他的作品《微习惯》,就更能代表普通人群体。
他的经验告诉我们,改变现状,真的很简单!
微习惯是何方神圣?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
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
那么何为习惯,何为微习惯呢?
习惯:经过不断地实践,长期适应,达到不假思索就可以去做事的行为模式。
可能很多人都对习惯一词耳熟能详,但对微习惯,却比较陌生。
一般来说,微习惯指的是那些短时间内特别容易做的事情。可以增强我们对做好一件事情的信心,即:自我感能效应。
每天翻一页书,每天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多喝一杯水......这些不用耗费什么精力,且在极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事情,就是微习惯的具体体现,是能够改变我们当下窘态,进行自我管理的不败法门。
大脑是你的一切,身体只是附件
在著名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柯南有过这样一句话:
大脑是我的一切,华生,身体只是附件而已。
而大脑所使用的语言,就是重复。任何一件小事,让大脑重复执行多次后,大脑会在不知不觉间,让你执行这件事,而不需要你的意识去控制,这就是人类的“潜意识”。
你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还是掏出了香烟与火柴;你明知道熬夜有损身体,却还是在晚上12点前无法入睡......
人类的大脑非常奇特,与习惯养成相关的有两个部分,大脑前额皮层,和基底神经节。
1.前额皮层—大脑的管理者
前额皮层如同一个公司的策划人员,它决定了我们应该做什么,又如同一个公司的管理者,监督着各个部位的活动,处理思维和决策,发现并改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微习惯》一书中这样描述前额皮层的神奇:前额皮层决定了可能有什么,而前额皮层以外的部分决定了是什么。
除此之外,前额皮层更具有抑制负责习惯执行的基底神经节的作用,它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基底神经节的自动重复行为,所以,对抗自动行为,前额皮层是唯一的武器。
2.基底神经节—大脑的模式探测器
无数的基底神经节连接成强大的神经节网络,具有非常强悍的重复能力,在习惯形成的程序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意识不到大脑更高层次的目标,却能够高效率,低能耗,持久的进行重复行为。它们始终不遗余力的重复着简单的行为,从而形成习惯。
让大脑的其他部分喜欢上前额皮层想要的东西,是建立新习惯的唯一方式。
然而前额皮层由功能强大,任务繁重,所以就更容易变得疲劳。当你刻意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它就会高速运转,但没多久,就会让你懈怠下来。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都运行着这样的机制,这就更解释了,你给自己下了很大的决心,列了满满当当的计划,却还是没能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的现象了。而微习惯,由于足够简单,基底神经节能够很轻松的长久重复,前额皮层也能轻松接受,不会很快感到疲劳,形成习惯又怎么会困难呢?
打赢习惯养成战的绝招——微习惯
说了这么多,微习惯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
1.带来永久的执行力,无需时间限制
关于习惯,我们最常听说的一句话就是“21天,养成一个习惯”,甚至有,“100天,养成一个习惯”。这些言论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习惯是长期形成的行为,又怎么会有期限的限制呢?
首先,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能否坚持21天,很多人都曾有过坚持早起的想法,给自己定了个一步登天的目标,六点起床,甚至五点起床。往往能坚持到第二天的人就已经是寥寥无几。我们什么也没有做到,还以为自己曾经努力过,自我欺骗的故事愈演愈烈。
其次,好不容易坚持21天的朋友,往往第二天就停止了,为什么?自我设限!
“21天养成一个习惯”,许多人往往是为了能坚持21天,好在朋友圈里打个卡,感受大家的一番鼓励与赞扬;并不是为了养成一个终身受益的习惯。所以第22天,不用打卡了,自然也就不想坚持了。
而微习惯不一样。它简单易行,不需要你付出多大努力,做一个俯卧撑,三秒钟,看一页书,不到两分钟,写个200字的感想,最多也不过五分钟,这些更容易做到的事情,往往会激发人们的完成任务的欲望,而不会让他们感受到艰难,越做越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形成习惯,带来长久的执行力。
2.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可以影响一件事情结果的能力的信念。它有助于实现目标和建立习惯。
然而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说:
“如果缺乏基本能力,期待值本身不会产生想要的结果”。
也就是说,单纯的心里自信,并不能起到多大的效果,我们更需要的是心底对自我的认同,即: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微习惯恰好可以出色的完成这一任务,它不会让你被巨大的目标吓到,反而会让你有完成它的欲望,因为它足够简单,完成它,就说明自己有所作为,自我效能感就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也许有人会问,一个俯卧撑,一页书能有什么效果呢?
真正去做的人会发现,一旦你开始做一个俯卧撑,你往往会做超过十个以上;一旦你翻开第一页书,你常常会看到第二页甚至更多;一旦你开始拿起笔写东西,常常会超出自己一开始的字数限制。
微习惯的根本用处在于,它让你轻松的开始做一件事情,然而行动这列火车一旦开动,持续往前就容易的多了。长久如此,带来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能让这列火车更快,更久的开下去。
3.赋予你更多主动权
根据调查,在一家企业中,中高层管理者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能达到85%以上,而低层管理者和员工群体,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仅仅达到50%。
这说明,感受到被控制的人往往会产生懈怠心理,从而证明,自主权和自由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许多成功学,励志学的书中常常说道,你必须十分努力,强迫自己,制定强有力的计划并坚持下去,然而,违背人性,束缚自由的事情,又有几人可以坚持?
然而,微习惯可以让你在前进的道路上毫无压力,你会体会到其中的轻松和快乐,因为是你在控制微习惯,而不是微习惯在控制你。你可以把它玩弄于鼓掌之间,获得强大的自主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成就长而稳的微习惯。
简单到极致的四步走,带你建立起微习惯
微习惯的好处诸多,那么如何不费力气的建立它,成了我们最后的问题。建立起自己的微习惯,只需要简单的四步!
第1步:选择适合且有益的微习惯目标,列入日程
微习惯建立之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你想要的建立什么样的习惯,是阅读,写作,外语,还是运动,作息,交际。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想要养成的习惯,需要是正向的,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如果要养成刷剧,熬夜,暴饮暴食,宅等习惯,那就违反了微习惯最初的意图,改善自我,而非破坏自我。
例如选定早起,运动,阅读三个微习惯目标,那么就将具体细节纳入每天的日程。如果平时十点起,那就先从坚持九点起开始,如果平时不运动,不阅读,那就坚持从一个俯卧撑,一个仰卧起坐,一页书,100字的写作开始。
第2步:适当奖励自己也未尝不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每个人的付出,都需要得到相应的回报,自我付出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需要建立回报机制,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行为进行奖励。
回顾一周,任务完成状态良好,除了收获满满的自豪和自我满足之外,可以让自己周末看一场电影;买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给自己配一套运动装,一些简单的健身设备。
这些东西除了对自己起到奖励作用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督促自己继续保持良好的习惯。买的东西不用,也会让自己心里不舒服吧,更何况是于自己微习惯计划有益的东西。
第3步:加量不加价,我们需要进步
可以发现,其实我们可以设定更高的目标,但为什么要制定这么小的目标呢?它还有什么用处呢?
答案当然是有用的,因为在不知不觉间,你慢慢摆脱了前期对坚持这些事情起到关键作用的意志力,这些事情,已经成为你大脑的第一偏好,基底神经节已经习惯了周期性的重复这些内容,且大脑前额皮层也认为已经确定有了这些习惯。这些微习惯,已经成功的印在了你的脑海里。
慢慢的,你会发现一个俯卧撑,一页书,已经无法满足自己的胃口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开始给自己适量的增加任务,比如每天5个俯卧撑,2页书,200字的写作。这些一样容易接受对不对?
这些有着轻微加强的任务,为你带来了额外的进步感,和新的成就感。你又一次体验到了微习惯的快乐。
第4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网络上非常流行的一句话,“你膨胀了”。指的是那些稍微有点成就就开始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人。
当我们对自己的计划感到小有成就的时候,千万不要突然开始大量增加任务,定出高得离谱的目标,避免高期待,是这个微习惯能否保持长久的决定性因素。
试想,从你学会加减乘除,能把1000以内的四则运算烂熟于心的时候,你是不是会觉得,数学也就如此,这么简单,产生膨胀心理呢?你恨不得马上来一道奥数题试一试,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你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我效能感消耗殆尽。
所以,坚持自己一开始的计划,保持难度递增的频率,才能稳妥的达到心目中那个期待。
当有一天你发现,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再有抵触的情绪,不再担心自己能够坚持下去,不用再做这些事情之前查看日程表。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功养成习惯了。
当你不再是和本性对抗,而是和本性合作,那么你的非习惯就已经变成习惯了。
结语
《微习惯》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培养健康新习惯的指导手册, 它教会我们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习惯的养成技巧。
大脑作为最精密,最智慧的产物,我们更应该与其合作,而不是与其抵抗,更不是任其摆布。
只要开始行动,你便有机会做得更多,当行动成为习惯时,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曾经觉得可望不可即的目标。
殊不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