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95,4-2,公孙丑章句下2-1》
今天是丙申年戊戌月壬申日,九月十七,2016年10月17日星期一。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一,学习笔记的序号。这也是一个学习内容。
1,"学习笔记95",95代表顺序号,第95篇;从日课角度讲,也可以是第95天。
2,新增了"4-2",这是依据杨伯峻先生分章的方法,表示《孟子》第四卷,第二章,杨伯峻先生的分章法是依据朱子的《四书集注》分章编目法,可互为对应。
3,最末尾的"2-1",这是依据张居正先生日课讲解的分段法,将每一章再分为若干小节,便于日课的规模,编次每章的分段与进度。
二,这第四卷的第二章开始,往下共还有十三章。朱熹先生提注说:"记孟子出处行实为详"。直译过来就是,这十三章,记录孟子离开和留下的言行以及出行的详细记录。
知行合一。
孟子的行,是如何的?他是怎样考量的?通过以下《公孙丑章句下》共十三章的学习,可见一斑。这样的学习是可贵的。中国的学问讲究知行合一,不仅看你说了什么,更看重你做了什么。通过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到心安在何处。
不是检验真假,不是这个目的。恰恰相反,我们始终警惕和拒绝将察察之明作为目的。无论在生活中,工作中,政治、军事也莫不以此为戒。察察之明,指的是挑毛病,扣细节,织罗证据链的小人行径。动这种心思,干这种事,失养丧德,灾害丛生。要不得。
目的在于,体察孟子的心安在何处。
三,故事的原委。
孟子正准备前去拜见齐宣王。这时候,刚好齐宣王也派了使者来,带来一个口信,他说:"我本来是要来拜见您的,但是受寒生病了,不能见风,所以不能出门来见您了。如果您能来,我还是愿意接见您的,不知我能见到您吗?"
孟子告诉使者,请转告齐王,我也刚好生病了,不能过去。
第二天,有位齐国大夫叫做东郭的,家里办理出殡的丧事,孟子前往凭吊送葬。
公孙丑赶忙提醒老师说:"老师啊,不妥吧?昨天刚刚说生病了,推辞了齐王的召请,今天您就出门参加丧礼,不合适吧?"
孟子说:"有什么不合适的呢?昨天病了,今天好了,有什么不可以的?怎么就不能参加葬礼呢?"
孟子这是学孔子。
孔子有位学生,叫做孺悲,做了错事,来找孔子道歉,孔子传话出去,告诉他说不在家。孺悲转身出门,院子还没出呢,孔子就已在房间取琴弹唱开了。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在暗示对方,与其跑到我这儿道个歉,立个信用背书,让这件事过去,不如自己诚心反省,立志改过要紧啊。
这是不教之教。
孟子也用了这个办法。等于发送一个信号弾,特地让齐宣王看到这里面有言外之意啊。这跟真病假病就没有半毛钱关系。
五,齐宣王错在哪儿?
错在找借口吗?不是。如果是为了表示尊重,既使找个受寒禁风的借口,齐宣王的诚意若在,也没错。
最耽误人的解释就是这"托辞不该"之说。认为齐宣王不真诚,因为他撒谎找借口不诚实不是直道待人,然后说着说着就往人品不可靠上面扯过去了。这太扯了。
孟子是亚圣,2500年来中国人的圣人。而齐宣王是孟子相中的"准王道继承人",是战国争霸赛中的大国君主,一位雄心壮志礼请孟子举足轻重的政治家。对着一圣一霸两位时代人物,用文青的态度解读,则可以说,如果不是这个文青病了,就是这个时代病了。病得不轻。
以下是王夫之先生的讲解。
齐宣王确实错在一个诚字上面。但这个诚字之失,体现在召孟子上,不在托疾。
如果齐王不借生病的借口,直接派人来召孟子呢?则侮慢之态更何以堪呢?所以说,找个生病的借口,至少说明他知道孟子的份量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臣属。可惜的是,虽然心里有数,但又屈服于自尊心,没能做到礼贤这一步。这是他的情意未到,至少礼貌还是有的。也正因为他表面形式上的礼貌尚存,孟子选择仍然与他周旋。后面几节的故事发展,我们将看到孟子的苦心周旋,层层转达。如果连这点礼貌都没有,情义又不诚,孟子还会这样做吗?那还是孟子吗?别说周旋了,离开都嫌太慢呢!
六,诚和直的区别。
常常错解这个"诚"字,把它定义为直情径行的意思。
诚,是实的意思,是至的意思,是有其实而用之至的意思。如果不追究其实,一味地把无伪认作诚的意思,那干脆就叫直好了,费劲儿地叫做诚又何必呢!就算是直,对于举报自己的父亲偷了羊这种直,孔子是不认的,孟子是不认的,儒家是不认的。大义灭亲的所谓直,孟子直斥为禽兽,人的资格都不配,更妄配人中翘楚,道德楷模,圣贤人师。诚,是实,是至,是真切的意思得以有效的表达。
七,未完待续。
齐宣王的诚,失在召孟子去见他。虽然很有策略性,委婉客气,但是,高人过招不看表面,背后的那个作主的心究竟是怎样的,这就不是客气能遮得过去的了。对这,孟子是一抓一个准。后面越展开,越精彩。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