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情绪就像晴雨表,一会下雨,一会放晴,因为他们感到伤心难过或者受委屈的时候,就会嚎啕大哭,直到有人来安慰他。而碰到让他开心或者高兴的事情时,他们便会咧嘴大笑,咯咯咯咯的笑个不停。
反而他们长大变成了大人,所有的情绪都不再外露,对于所有事情的情绪反应都在内心里压抑着,同时也在心里委屈着自己。
这其实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就像《非暴力沟通》第5章提到的,通往情绪自由之路的第一阶段:情绪的奴隶。
细心的你如果多了解下新闻,电视,广播,你会发现生活中依然有很多人还处在第一阶段,依然是情绪的奴隶,他们认为要为他人的感受负责,必须不断努力让所有人开心。如果别人不开心了,就会感到不安,认为自己有责任要为此做些什么。
这就类似于人们常说的“讨好型”人格,其实这是有缺陷的,存在问题的。
我们要怎样改变呢?书中提到了要真正变成情绪的主人,还要经历两个阶段,分别是第二阶段的面目可憎,也就是说我们会意识到自己有需要,却可能还是会对怀有需要心存恐惧和羞愧。因而,会以一种听上去硬邦邦、不通人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以及继续学习,变成第三阶段做情绪的主人。
怎样才能尽快变成情绪的主人?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提出一个明确的请求来满足需要。
这种需要是使用正向、具体的语言,比如我们请求他们去做什么,而非不要做什么。
但在生活中更常见到的是父母对着孩子唠叨了很多不要他们去干的事情,比如今天你写不完作业,就不能去玩。不把自己的衣服洗干净,就不能看电视。不想洗澡,就不能打篮球。
以上种种都属于负向的请求,这会很容易使人产生抗拒的心理。所以,往往孩子都会很厌烦,很反感,而父母也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结果。
所以,要使用正向的语言,而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当然这是在能正确区分请求和要求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