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大四是兵荒马乱的一年,找工作的奔波在人头攒动的招聘会,考研考公的埋首在没日没夜的复习中,还有一种人,他们在就业、考研、出国中来来回回,在选择与放弃之间举棋不定,年轻的心彷徨又焦虑。
其实,大四的我们如此焦虑无非两个原因:一是自我认识不清,未来的方向未定,不知道毕业后自己该走向哪里;二是还没做好毕业的准备,想做准备又感觉来不及了。
《恋爱的犀牛》的编剧廖一梅曾说过:其实人的所有焦虑都来源于一个概念——来不及。很多人悠游悠哉了三年,直到大四准备找工作、考研才发现,自己该准备的一点儿也没准备好。
我是大三上决定考研的,但由于社团事务以及暑假的认识实习,耽误了太多时间,所以真正投入复习是从九月份开始的。当时除了英语之外,其他考试科目连书都没有翻完。尽管很多考研公众号都在宣扬“学霸三个月考上XX大学研究生”“学渣考研逆袭XX大学”等事迹,但我知道那只是少数人的成功,跟准备了一个暑假甚至更久的人相比,我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但前后思考了两天,还是决定放弃秋招,准备考研。
复习期间的焦虑和彷徨自不必说了。相信考过研究生的都知道,考研就是一个人的战争,意志不强会扰乱军心,军心不定会自乱阵脚,甚至会导致全军溃败。因此,保持坚定的意志是考研坚持到底的关键。
我自认是个意志不弱的人,无奈在一点点流逝的时间面前,也难免心生彷徨,每天都在拷问自己:是否还来得及?无果,又带着焦虑争分夺秒复习。
经历过一个多月才好的重感冒,经历过社团老师工作上的纠缠,也经历过父母隐隐约约的就业暗示,其中最让我难舍的是父母的期望。
坊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不孝有三,学文、考研和读博。无奈前两个已经稳占,虽然只是戏谑,但二十出头的我确确实实感觉到,时间在渐渐地将我拖离父母身边。可能会来不及,可能会失败,可能违背父母的期望,那么我为什么还坚持考研?
机会只有一次,不抓住可能就没下次了。
印象很深刻,考点现场确认那天,排在我前面的是两个妹子,一边看书一边跟着队伍慢慢往前挪动,其中一个忽然转过头说,没事,大不了明年再来一次。另一个重重地点了点头。我看不见表情,估计也是一副信誓旦旦的憧憬模样吧。
奇怪的是,虽然知道自己很可能来不及,但我从来没想过明年再战,至少在备考期间没有。自从上了大学才知道,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了,互联网上的热点一波一波地换,知识更新迭代加速,为搏眼球而层出不穷的新闻一遍一遍地刷新我们的三观……因此,变化才是最大的不变。
大家都在追,追潮流,追热点,追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既然都在变,谁又敢保证匆匆人生还有另外一次重来的机会?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我想看看坚持的力量。
眨眼间2017年来了,跨年那天,我的朋友圈满满都是对新一年的展望和对2016年的总结。记得小学读过一句话: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长大才发现每个人都在忙着立志,忙着向世界宣布,却忘了立志之后的坚持。
曾经的我也是。大一如愿加入了校学生会,却因为无法胜任工作而黯然退出;大二写了一份满满当当的创业计划书,如今不知被丢弃在宿舍哪个角落了;大三终于觉醒开了个公众号想好好练习文笔,但写了几篇推文之后就无疾而终……
不知从何时起,我也染上了这个浮躁世界的恶习:喜欢立flag,做事三分钟热度,遇到困难习惯性打退堂鼓——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在这个浮躁的世界,最不缺的就是响亮的口号,我想试着沉默一会,去看看坚持的力量。
路还长,多备点筹码总没错。
关于考研,我最喜欢一个说法,具体怎么说忘了,大意是:
选择考研,就好像你在商店橱窗里看中一件华丽的裙子,但现在口袋里的钱还不足以带走它。于是你只能拼命打工赚钱,在这件裙子下架之前来买。最后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你终于如愿买到了这件裙子,穿上它让你气质倍增;二是你赚的钱还是没能买到它,只能看着它下架或者被别人买走。但你摸摸口袋,那里有了更多硬币,这些都成了你追逐下一个目标的筹码。
从每天只有上课才接触专业知识,到备考期间每天坚持十个小时的高强度学习,我学得越多,心里的忏悔越深刻,忏悔过去三年对岁月的辜负。那段时光尽管每天压力山大,前途渺茫,但我知道自己在进步,这些经历会成为我未来奋斗的筹码,在某个关键时刻助我一臂之力。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结束了,但那两天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还在耳边萦绕,而我还坐在教室里奋笔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