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产品,就是怎么做成一件事。”
关于做产品的方法论,我前不久看到得到的一个分享很好。摘录如下:
(以下内容来源于李翔老师在《详谈》里的访谈。三顿半的创始人分享内部做产品的方法论。)
做一个产品的过程,可以分成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分别是:立意、结构、产品、上市、推荐、迭代。
第一个阶段,立意。所谓立意就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要想清楚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在吴骏看来,立意说起来简单,却是大部分人都没有想清楚,也最容易犯错的一步。他说他自己做产品,犯错最多的,也是在最开始的立意上。
立意是底层逻辑,是马斯克讲的,要从第一性原理思考的问题。既然如此本质,立意显然就不是说,这个产品是用户想要的,或者对消费品来说,是渠道提出来做这样一个东西好卖。出发点一旦功利了,做产品就很容易随波逐流,而且很容易用过即弃。(可循环和可持续的产品立意。)
大部分设想其实经不起第一步的推敲。吴骏说:“立意也是一个做和不做的问题,而且大多数结果是不做。战很容易,各种想法兴师动众;略是难的,要审慎推敲、习惯否定自己。”
立意之后的第二个阶段叫“结构”。所谓“结构”,就是一个有系统的规划,而不是在某一个单点上做很多文章。产品好,不仅仅是要在一个点上有创新和突破,最好是要有一个系统性的思考和规划。这也是从用户倒推的,产品最终是为了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本身就不会是一个单点的体验,而是要覆盖方方面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苹果公司甚至会专门设计产品包装被用户打开时,用户可能会有的体验。
第三个阶段是产品。做产品本身,就是“一件事一件事做好,一个一个细节抠好。”
在产品阶段要“心钝意专”。迟钝的钝,专心的专。什么意思呢?就是要专注,要排除外部干扰和诱惑。如果你的立意已经非常好,结构也想清楚了,这个阶段,“过程中就不要想多了。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了,绝大部分信息都是诱惑。”
所以,对产品经理的要求,一是要有定力,有定力才能做到心钝意专,能守住产品的立意和结构,不被外面的诱惑给带偏;但同时又不能那么自我,要时刻保持用户思维,避免陷入作品感和自我表达里,毕竟产品经理最终要交付的是一个商业化产品,而不是个人的作品。
普通人能做到这两点,也可以成为很好的产品经理。吴骏以自己的团队为例,现在负责产品开发的同事,以前是在工厂里给电脑组装零件的,所以,普通人下定决心,坚持很多年,也能走出来,做出好产品。
第四个阶段是上市。新产品要静默上市,不做宣传,没有推广,然后,利用这段时间多找问题,给产品找到迭代改进的空间,做完迭代和改进之后,再上市。比如原力飞行开始试营业时,没有做任何推广,甚至连微信公众号都没有发一条内容,说开了家新店,请大家来看一看。
不过,在前面做结构的时候,已经埋了点,设计好了系统,所以,你上市的时候也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产品上市,相当于已经给产品做了很多的支点。因此,这可以让你在上市时,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做改进。把产品上市的“焦虑前置,用长期养成,而不是短期花钱”。
第五个阶段叫推荐。现在几乎所有产品都会把NPS,也就是用户推荐作为一个核心的指标,都会鼓励用户拿到产品之后,在社交网络上晒个图,发段文字。超即溶咖啡产品是在社交网络上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产品。产品刚开始上市时,没有花什么钱推广,但是销量却一直增长,就跟用户的晒图和推荐有很大关系。
不过,用户拍照、晒图、推荐,其实只是个结果。你很难通过给用户一个即时的激励,比如说你晒图我就给你个奖励、发个红包来做到。它是需要考虑到产品的流程里的。比如,你必须要给用户提供输入,然后用户才有可能去做他自己的输出。这种能打动用户的输入,可能是好看的设计包装,可能是有趣的使用方法,等等。
然后,用户推荐本身,其实也是在给产品经理提供反馈。好的产品经理这时候就要能够分身去感受,“重点看用户怎么推荐,也看用户为什么不推荐,拿到真正关键的信息,把体验信息翻译成产品价值”。他把这称为体验调查,“需求调查可以不做,体验调查一定要做”。
然后进入第六个阶段,也就是迭代。“永远有更理想的产品,每个产品都值得迭代。” 而且,好的产品经理往往在做1.0产品的时候,就已经想过2.0的可能性。他甚至觉得,如果做一个产品没有想好迭代可能,那就不要开始,否则可能会越做越乱。
吴骏说:“这么多年,我也看到了注意力经济的兴起,但根本还是在产品力经济,我觉得这是一条值得走下去的路。”
在我看来,这是今天很多新消费公司给人的最大惊喜。到今天为止,已经可以看到,有一群新的做消费产品的创业家出现,他们不再只是追求做出一个爆款产品,依靠营销手段,到市场上赚点钱,而是真的想要做出不一样的、能给用户带来价值的产品,然后可持续地做下去。
简单总结一下,做产品的方法总结为六个阶段,分别是:第一立意、第二结构、第三产品、第四上市、第五推荐、第六迭代。我自己的体会是,这个方法不只对做一个消费产品有用,在做任何事情、任何项目时,其实都可以拿来做参考。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