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门略晚,一路慌慌张张奔赴地铁站,进站时,颈部已能摸到汗水,一看到进站处排着长龙似的队伍,有些失望,有些着急,赶紧跟在队尾,一步一步挪向检包处,进站口,不超过60米的折叠长龙竟然花了三分钟之多。
三分钟对于每个早高峰的乘铁人来说,都是非常珍贵,分秒必争的,错过几秒钟,可能就要等十多趟地铁了。悲催的是,我刷卡后,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下站台,我要搭乘的那趟车刚刚关闭了车门,意味着我将要再等十分钟,甚至二十分钟。
自从上站间隔性地在早高峰加开五辆空列,新闻一出,简直是我们这些被挤成狗的第二站,第三站乘客的福音啊!有关部门这个决定真的是太对啦!
我欣喜若狂,早高峰的地铁,我不敢奢求有座位,有个舒服的站姿,不被挤成照片,我就非常感恩戴德了。没几天我就摸清楚了规律,五趟间隔性空车间隔为十分钟左右,摸清楚了每趟车到达我上车这一站的准确时间。我上班不迟到的话,必须赶上第三趟之前。要是要求细嚼慢咽地吃个早饭,从容淡定地走进办公室,再收拾好桌子,倒杯热水的话,必须坐第一趟。退而求其次,囫囵吞枣地吃早饭,大步流星地赶到办公室的话,不能错过第二趟。
而今天的我,到达站台的时候,第二趟列车华丽丽滴关上了门,把一心奔赴向它的我拒之门外。我有两个选择,在这儿排队,然后看着一趟趟爆满的列车从眼前经过,等到那辆相对轻松,我能够挤上去的间隔列车。或者,反着坐一站,去始发站寻找一个相对轻松的站着的空间。
正想着,对面的列车过来了,我三步并作两步,冲进车门,等两分钟后,赶快去排对面的队伍,出来去排队的时候发现我不是一个人,有很多和我一样的无奈的乘客,反着坐一站,两站甚至三站的人,反着坐四站的人倒也没有,因为第四站是换乘车站,换乘的话,意味着至少有人下车,也可以容纳些人上车。
今天始发站的队已经排到了对面列车的车门处,又等两分钟后,空车来了,始发站的停车时间有三分钟之多,为了充分利用地铁空间,间隔车开始行驶的时候,两列座位上座位之间已经挤满,两车门处,已经挤挤攘攘地堆了三分之二。而我所在位置,就是三分之一处,我知道这个位置很不安全,在接下来的一站又一站里,我会被挤得很惨,但是我已经没有别的地方可以选择。到下一站,我平时乘地铁的那一站,我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一股洪流,把我挤得无处躲藏。我是多么理解他们也就是平时的我们,因为他们已经等了十分钟,而这十分钟内,有几乎没有一趟车能够上去一个人。
列车经过这两站后,基本上双门之间的位置已经站满十分之九,我认真地数了一下,不到三平米的过道,每行站着4至5个人,至少站了7至8行,再接下来的站,基本上上不去人,如果在交通协管员的帮助下,可能能再塞进来三两个,而这三两个人是冒着衣服,头发被车门夹住,脸被贴在车门玻璃的风险。而我被挤得右手支在空中,左手提着包,双手,双腿动弹不得,整个身体被掏空的感觉,很累,真的是被挤出了新高度,从来没有的高度。
在这么挤这么缺氧的情况下,我的大脑里想的是,我一定要摆脱地铁这种交通工具。其实,我也没啥对策,要不换单位,要不换住处,要不早起。目前能做的只有早起。于是第二天早上,我默默地把闹铃时间提前了半小时。
坐北京的地铁,从来没有以人为本的感觉,这个挤出新高度的时候,除了头顶离天花板有二十来厘米的空间,其余地方都是人,空气差极了,如果有个啥传染病啥的,后果不堪设想。嗨,不过老百姓的命,地铁也不是没发生过意外事件。
我想说的是,地铁作为人们出行首选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要不然就真正提升服务能力,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要不然,就好好疏散我们这些外地人吧,哪儿来的遣送回哪儿去,也为北京疏散人口做贡献,也让留下来的人享受到相对人文的服务。
而我能做的就是明天开始继续早起。
有感于2016.11.07日早高峰地铁的黄渠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