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外国文学二》迎来了一位新老师为我们上课,新老师的说法也不太准确因为刘老师是在上学期面向我们年级开过一门选修课的,可对于我和我们的外国文学课,刘老师确实是第一次见。
一头飘逸的短发,彩虹一般的渐变色彩的毛衣领,精致而不失庄重和朴素的妆容,细高的身材,时尚的大红色的斜挎小包……第一次见就让人很难忘,而且也可以断定这位老师必是和我们年龄差距不大。
确实是,对老师早有耳闻。也是从上过选修课的同学那里得知,刘老师确实刚博士毕业来我们这里不久~
上课前也不敢有什么心理预期,因为不了解,可能性太多了…而我也做好了最好和最坏的打算。不过反正都要好好学习。
准时上课。老师说的第一段话就像一条柔柔的光滑的绸带把我的思维轻轻带到她的语句之中。有些紧张地,因为老师谈到了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又有些期待地,因为老师说你们不管得到什么样的成绩几乎都不是你们自己努力的结果,意思是我们答得很不好—那么接下来老师一定会讲她的一些对于考试的见解。
而这一点正式我在来到文学院一直有些困惑的。我看到大部分人期末都会拿着大把的资料背啊背,可我不行,很多东西如果老师上课的时候没有讲我就不喜欢背它况且许多原封不动地背完之后我根本不知道用途何在,于是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即便是我很想背好,很努力地去做,我的潜意识总是对这个有点排斥,每次考试总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我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老师说,你们之所以考试会犯许多低级错误,之所以会把老师看来很简单的题目答错是因为你们没有意识到你们的思维停留在高中一直没能转变过来。而在大学重要的却是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后来又讲了一下老师想要一怎样的方式给我们讲以后的内容。
可到这里我的心就不能平静了。
后面听课过程中,老师的授课容量很大也很丰富,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宗教的人性的……真的像她最开始所说会从各个方面去展示给我们,并且我听起来并不觉得枯燥,也不会容易走神,因为老师用的讲故事和步步提问的方式,让我的思路顺着老师抛出的问题跟着探索下去。于此,我隐隐意识到,之所以不能在没有重点的情况下,在不背诵题库的情况下应试可能根源就在读书少……我面前的这位老师一定和我的其他许多老师一样不知读过多少书了~满腹经纶。
在中间短暂的一个课间,我也终于忍不住要去和老师交流,就是关于本专业大学的学习和应试。也在意料之中的,其实根源就在读书。
我曾经甚至愚蠢地认为大学的许多老师讲课完全不顾及考试也不会告诉学生该如何应对考试是不负责的行为,甚至我会更喜欢培训班的老师因为他们会和你一起去研究一门考试的技巧……这时,我发现这样的想法也是对自己大学的学习不负责的。(当然不能否认现在我们这种教学确实有弊端可能是因为考核模式使然。但老师确实没有义务去告诉学生考试重点,因为这是大学。)
老师对于读书又做了详细的解释。首先她幽默地跟我讲,你才上了几年学不必沮丧,有这样的困惑很正常~
❤️
总结和提炼一些,我的理解大概是:
1.要读书。读的过程中你会有对作者内容的接受和全面的了解。2.外国文学作品这些不需要用某种特殊的眼光看它们,不是为了学而学。要把这些放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是可以映射到生活的!3.要反思。别人的东西看得多了会不自觉地提升,同时作品也好论文也好都要反思。这种发生在小说中的事情发生会在我的身边会在当今社会还仍然存在么?对于他的观点有哪些是认同的那些事不认同的?
关于反思,对于这门课,建议去看大家写的文学史,因为这和教科书式的不一样,会有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见解。看完之后再去看批评它或者有不同观点的文章。这样在接受和学习完整的思维的同时,你也会能发现它的不足之处。看得多了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就会进步。
关于考试,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人格特点、经历生平、社会问题,以及当时的文化、宗教信仰等之后去思考他们是否给这个作品带来了影响;作品本身是什么样的存在……于是那些考试要考的东西就可以自然地试着自己总结或者记忆起来也会更有逻辑性了~~
当然也不容易忘记。
这好像就是我们想要的不是灌输式的学习,而是自己探究地学习。
后来老师说的一句玩笑话让我有些宽心,其实道理也是懂的。这种训练和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我身边有同学到了博士也可能对有的事情(比如生活中的)难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慢慢来。
最后老师讲,你不要让自己局限于读一类的书,就像我在开始的时候讲的,一个时代它的文学作品、文化、艺术、社会、哲学、宗教,人类学……都会有很微妙的联系~很有趣。所以不管哪方面的书去读就好!一定要各个方面都要读!
没错,只要去有意识地做就好,一口吃个胖子的事情总是天方夜谭。而这种方法必然不仅适用于《外国文学》,对于我的许多科目都有启发,重点就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尽量多地实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