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读完了《刻意练习》,想着要写读书笔记。一直没有时间,我的时间都用去烦恼实习去了。想想刚开始实习,我还能坚持每天深蹲,背单词,做阅读,写文章。到第6天每天脑子里想的就是我什么时候能爬上我的床,没能坚持下去。
首先《刻意练习》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真实事例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任何一种行为的学习,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达到大师水准。作者从几个领域(记忆法,小提琴,国际象棋等等)入手得出我认为比较重要的观点。
(1)“每一个人都有潜力成为某一领域的大师,这无关天赋”。
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的脑海里是全然没有这个意识的,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相信着天赋才是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的钥匙。当然自己也选择挑战这种想法,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件想做的事情,我想学唱歌。在书中也提到,一个成年人经过专业的指导和练习,是可以达到完美高音的。虽然我的志向不至于那么远大,但是我就是想要学会唱歌。其实我也不是没有努力过,只是自己一个人摸索过于费劲,我当时练了一些日子,发现遇到问题不知该向谁提问,不知道自己练的方式对不对,这就使得自己也没有了继续想要练下去的欲望,但是想要学会唱歌的想法一直在心中,只是现在对于我来说,不是重要的事,说不定哪一天,我就认真起来了。读完这本书,我的思维方式确实发生了一丢丢的变化。现在我不会觉得自己没有天赋或者自己不适合做什么事情,即使偶尔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总会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你完全有能力做好,只要肯花时间和精力。
(2)“刻意练习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练习”。3F理论:FOCUS FEEDBACK FIX IT
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做刻意练习。做不好一件事,不知道为什么做不好;做事做的出色,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是最可悲之处吧。在做大多数事情的时候,做完就完了,并没有想过要进行复盘总结,即使总结了好像也不会做出改动。这种模式,其实我在去年不知不觉中实践过。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学校记忆协会的暑期集训,其实当时参加只是因为暑假没什么事情做,总觉得要干点什么事。加入集训我是零基础,而到了第四天还是第五天的样子,我进步的速度吓坏了我的组长。而别人问我我是怎么练的,我真不是谦虚,而是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想想,当时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无干扰状态记忆(专注),记录每次记忆时间(反馈),进行编码改进和固定(改进)。我只能说,这种方法也许有用。因为我只是在记忆方面进行了实践,并且取得了惊人的成效。练习一周后,5分钟之内,我就可以记住90个无需数字。但是其他领域,我还并未尝试。这个暑假有意在计算机编程方面,进行刻意练习,再次实践验证其效果。
(3)“练习效果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但是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时间*专注。
就在上大学之后,才慢慢认识“专注力”,开始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去有意识锻炼自己的专注力。自己慢慢回想小学,初中。意识到自己当时的专注力可谓事真的强。记得还很清楚,当时初中的时候,经常有同学生我的气,说是他们叫了我很多次,我都没有理他们,哈哈哈。而事实是我压根儿就没有听到,可想我真的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我也很清楚,自高中以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有一点点麻木,虽然成绩没有退步,,但就是哪里不对劲。上大学以来,更难受。自己明显能感受到自己的幸福感降低。很多时候真的不敢去思考:我是因为成绩不是TOP ONE 才会觉得不幸福吗?难道我也是唯分数论的人吗?我以为我不是啊?但是现在想想,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专注力下降,进入心流状态的次数和时长变短,信息碎片化干扰大脑进行深度工作。电视剧,社交媒体等等易于使我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使得当我进行思考时,我的大脑想偷懒,使得我的自制力也下降,去做一些浅层工作,大脑迟钝了。
关键因素是时间和专注程度。我是属于那种喜欢骗自己的人,我可以一天都呆在图书馆,而实际上这一整天我专注程度实在是令人汗颜,看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现在想想,我其实可以和大脑达成协议,聪明一些。规定今天在图书馆的2-3小时之内要完成哪些事情,提前干完了就回,给自己奖励。总比一直呆在那里好啊。就像清华说的:“事情是永远都干不完的”,为了干完更多的事情,就要好好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最大效率的完成一些事情。岂不是一个好方法。
(4)“大师区别于新手的最重要的一点:心理表征的建立”。
心理表征在我看来就是:学习者在脑海中对即将学习或正在学习的事的发展或结果有清晰的构图和认识。简单来说,就是你知道你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而找到这个所谓的方向,你得要去碰壁,去尝试,当然也可以直接找人给你讲。但是我认为:你费劲儿的程度和心理表征建立清晰程度成正比,就是你在整个过程中越费劲,你思考的也就越多,自然,你的心理表征也会越来越明显。心理表征应该是属于个人的东西,就像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叶子,两个人的心理表征也应该是独一无二的,那就是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即使两个大师,他们的心理表征那么也是有所差异的。
而我认为心理表征建立的越早,你的自信心就越强。一方面是基于你对自己的认识,当你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入那么你就会有一种掌控感,你知道该怎么做,我认为这种掌控感能够提高事物向一方向发展的确定性。另一方面基于和别人的比较,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这种结论,但是我还是必须要承认,人的本性倾向于比较吧,虽然这种比较过程中,大多数人的幸福感会降低,那就说明还是有一部分人会提高,自信心会提高。我也承认,在某些时刻,我享受这个过程。比别人更快建立心理表征,意味着学习一件事情时要提早,我觉得----“提前预习”采用的就是这种理论吧。
(5)“模仿大师,熟能生巧,方可才能谈创新”。
作为一个傻姑娘,自认为要独一无二。想要变得与众不同,讨厌被同化,不希望成为大多数人。所以我骨子里,不想要模仿其他人,甚至极端到,不想要偶像,不屑于有偶像。但是,BETTER LATE THAN NEVER. 发现了自己的思维误区,我就得要改,而且要虚心的学习,慢慢认识到向别人学习不是为了成为别人,而是成为自己,成为自己想要的自己。而且要积极的寻找模仿对象,学习别人的方法,思路。而积累到一定量之后,量变带来质变。这时方可破茧而出,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观,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