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4 158天 痛定思痛,深刻反省
考试的失利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这是我没想到的。我把这个消息给几个知道我考试的朋友说了一下,其中一个回复说:你居然会受到打击,这是多么难得的体验。
后来想了想,这话说的不无道理。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以“不要脸”自居了好多年,这个所谓的“不要脸”,其实就是没有痛点。看似是大度,对什么结果都能接受,好的不膨胀,坏的也能逆来顺受,但是造成的影响的确是自己在某些层面的潜能被逐渐的侵蚀掉了。换句话说,自己总能找到一些合理的理由和解释来让自己面对各种各样的结局。而一旦对结果的期望值变得无所求,那对于过程的付出和在此过程中所能感应的回报就需要高度的自律和自觉来保障完成。很显然,我还没有修炼到这种境界,我很难在没有结果目标的激励下,依靠或有或无的感知,来约束自己始终保证高质量高标准的水准深挖“过程”中的能力积累。
于是乎,我拓展开来,觉得自己虽然已经丢弃掉了在20几岁出头时期待成为的“凤毛麟角”“出类拔萃”,但是依然对于30岁,40岁的“泯然众人矣”惴惴不安。然而我也不知道在何时,开始觉得当一个“人尽皆知”的名人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就不想在拥有一些无谓的光环,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自己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总会潜意识的认为自己获取了一些“经验”,只不过放到一个更长时间段的范围来看,这种“经验”的代价,就是一步步的妥协。“我不能这么做”“我不应该那样考虑问题”“我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诸如此类的暗示和经验,也一步步的让自己越来越“规矩”,越来越看似“沉稳”,而这个朝向,细细品酌,是在逐步让自己朝着“众人”的标准化格式发展。
人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众人化的目标的确能给自己赢得更宽松的生存空间,这是我今天细想下来,自己在20多岁不知不觉中所选择的一条生活信仰。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求自由”吧。而在不可逆的过程中,趋同的惯性要远远大于个性的塑造。所以,如果我坚持了是一种要趋同的大方向,那要杜绝“泯然众人矣”的惶恐,就必然要在已然回归平静如初、不追求轰轰烈烈,只盼望平平安安的众人心态中,再去深挖追加一些特色的内涵。
然而呢,我只是回归了,却并没有再有能力再深入的走一步。
这个考试的失利让我又回溯到上学时的那个状态,虽然那已经是10几年前的事情了,但是当时对于时间的安排能力,对于学习计划的制定能力,对于复习的细节把控能力,对于自己的目标要求,都是到目前为止来看的人生巅峰状态。自己为何把一些明知是宝贵的东西逐步的丢弃,又不知不觉沾染上善于给自己找借口的“恶习”,从而让自己失去了在现在的年龄在持续深入挖掘自己潜能的定力?
这个是恐惧的,这是最根本恐惧的来源。
我现在的状态是20多岁的状态固化沉淀的样子,但是我无法保证我30多岁的状态会固化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40岁状态的样子。
减肥减肥失败,学习没有定力,知识总结不够系统,工作层面也开始越来越多的趋向于流程化,而没有更多成型的创新的建议…… 这些近年来频繁感受到的东西都在印证着自己在自我约束的层面太过放肆,最基本的能力基础正在被惰性逐一打破。虽然口口声声说我还年轻,正青春,然而这种行为和思想的不一致又一次次的打脸自己,在传递“你越来越庸碌”的真实声音。
至少应该再试一次,至少应该让自己再回归一下20岁初的心态和样子。考试的失败最多是经济层面的损失,而30多岁的失败可能就是人生的摧毁性的灾难了。
所以要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同时要把新一期的考试及时报上名,考试通过为基本目标,耕重要的是,要去挑战那个散漫的自己,要去证明自己还是有能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