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的著作,温总理总是将其作为床头读物,一些哲学爱好者对它亦爱不释手。
这本书的魅力怎么这么大?它流淌出来的智慧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更因为罗马皇帝闪闪发光的人生和灵魂。
他留在《沉思录》中的点点滴滴思考与实践,就像在给读者现场直播。而《像罗马皇帝一样思考》一书,如一个记者用多种视角记录了他的里里外外,有许多精彩是在《沉思录》里找不到的,让人对他的理解与敬爱又加深了。
作者唐纳德•J•罗伯逊在《像罗马皇帝一样思考》展示了马可如何借由斯多葛哲学,建立起强大的精神韧性和情感弹性,以应对外部世界的复杂挑战和巨大逆境。同时他也邀请我们通过马可的哲学眼光去思考问题,重新看待人生,并且妙用其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当哲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我们遭遇的种种困顿、危难和无常,不仅可以变成炼心的机缘,还可以让自己的身心灵回归本源。其前提是我们要相信世界是调心的道具,并且接纳一切发生。
作者善于用“斯多葛主义” 来阐述罗马皇帝的人性面孔,给读者树起立了鲜活的精神榜样。外国哲学里的许多精髓,跟中国的儒释道文化“曲径通幽”,马克身上的知行合一、寂静观照、处处反省与自律等光辉点,无不是在心上下足了功夫。
马克告诉自己,真正的哲学既简单又谦逊,他在自己的皇帝生涯里从来都不掺杂虚荣或炫耀。他穿着朴素,讲话坦诚,总是像个平民老百姓一样去参加公开的哲学讲座。他的低调与自由,是出于对智慧的真诚热爱和自然哲学的践行。
与他一起执政的皇帝哈德良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马克的温良恭谨让。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古老的传统来“受戒”,还需要他人的镜子来“鉴证”自己。当然,马克并不情愿把别人比下去,他希望自己身边的人都能在“斯多葛主义”里得到理性的美德。
与阿格里皮拉斯一样,马克也是一个真正的“去灾难化”大师,哪怕遇到战乱与瘟疫,他依旧能够让自己的心如如不动,并且能从哲学里吸取营养,找到真正明朗空寂的自己。因为斯葛多学派一直采取的是温和的行事方式,马克身上显现出来的种种美德无不是受其滋养。
马克酷爱哲学,一直按照其价值观去行事,内心不动不摇,举止沉着稳重,处处效仿大德大圣,在学业上的精进非同一般。在失去心心相惜的好友之后,他才开始动笔写《沉思录》,试图描绘出一个完美的人类,并想象出一个代表斯多哥学派生活目标的思想圣人。
在日常践行斯多葛主义时,首先要设想榜样来效仿他们的行为,树立了榜样之后就要用“心理预演”来改变行为。这个框架完全符合“心的吸引力法则”。此外,冥想必不可少,静能生慧,能让一个人臣服于当下,又能超越过去的自己。
马可总是告诉自己要热爱本性和理性思考的能力,遵从它们而活。由此可见,马可的“戒定慧”非常强大,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原来,斯多哥葛学派的人生根本目标是最完美的善行,是始终如一地遵循理性和美德形式。
大家不妨多读一读马可的《沉思录》,然后再来看这本书,就可以感知到他内心的平静,是遵循真正的智慧和节制生活的自然结果。由此,笔者想到了雪漠老师的种种成就,用他的话来说:“修行修行,一定要有行为。修“行”的行就是行为。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行为就会体现出一个人的内心和修行层次。”
哲学也是遵从内心的修行。马克在面对死亡时的冷静与接纳,让人既震撼又平静。书中这样写道:“对一个有智慧的人来说,死亡是生命中最确定的事情之一,每个人都会死亡,死亡也应该是最不可怕的事情”。
哲学教会马克——“要对生命心存感激,但又不惧怕死亡,就像一颗成熟的橄榄从树枝上掉下来,感谢这棵树给了他生命,感谢大地在他落下时接纳了他的种子。”
死亡就是自然的转变,当我们能悟到“成住坏空”时,悟身空会随之而来。没有什么好怕的,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从从容容地走吧,有灵魂的人自然会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