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基于教育之道、生于校本师生、成于社会互动
——校长对学校文化育人应有的理解与认识
“营造育人文化”第十二条标准: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重视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把文化育人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与途径。优质的学校文化基于教育之道、生于校本师生、成于社会互动。
第一节 学校文化基于教育之道
学校文化是在探寻教育之道,而教育之道首先基于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思考。
一、向左转向右转:教育“福利”时代与“效率时代”
办教育应持有正确的价值观:
不要过分强调“福利”,或者过分强调“行政”,这样会失去进步的灵气,失去发展的追求动力,以至于让教育变成一成不变的“死水”。
也不要过分功利,唯“效率”是用,唯利是图,教育毕竟“不仅仅是看到眼前的事情,而要考虑到几十年之后的事”。
二、寻术更要问道:学校文化的“术”时代与“道”时代
“术”时代是工具理性的时代,是物质文明的象征,而“道”时代是价值意义的时代,是精神文明的象征。学校教育是孩子迈入社会面临的第一个环境。
孩子们所向往的教育不应单单是一种知识的教育,它更是一种心灵的教育;
不但是一种成绩竞争上的教育,更是一种精神进取向上的教育;
教育不仅仅是关于物的教育,更是一种关于人的教育;
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谋生的教育,更是一种做人之道的教育。
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活动并不是课堂教学本身,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信赖的关系。
第二节 学校文化生于校本师生
美国学者迪尔和彼德森认为,“学校文化是由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长期以来工作和生活所共同建构的组织传统与规则,并且为人们思考、活动和感知问题的方式。”可见,学校文化的发展是在学校组织情境之下发生的,每所学校文化都应该带着自身校情,即师情、生情、师生情生成独有的校本文化,动态发展的校本文化也是对师情、生情、师生情动态发展的反映。
一、行政文化:让校长领导力从“个人导向”走向“师生团队导向”
校长做人应为人正直,为职清廉,立身行事应心如直弦,一切真实,这是要担当校长职位之人的基本要求。
在建构学校文化中,带有“校长个人导向”价值观的学校文化建设带有一定的“行政型”意味,既是“福利型”大包大揽教育观的延续,也是“效率型”急功近利讲求实效高效的表现,这类文化建设速度较快,但由于是从上而下的, 带有或“家长型”或“层级型”的特点,其文化常是孤立的、短期的。
而带有“团队导向型”价值观的学校文化建设,则更多的以师生团队自主设计的工作方式开展自下而上的文化建设,校长角色更多的像一们引导者、观察者、沟通者和辅助者。
二、师生文化:让教师专业引领力从“守旧型”走向“创新型”
我们既要把教师看作教育理念的实践者和落实者,也要把教师看作教育实践的探索者和变革者,重视发挥教师专业群体在教育教学变革历程中的关键作用和影响,可以借此促进教育及学校文化的发展。
构建充满活力的学校文化,不可能依靠那些设计公平或巧妙的绩效工资制度,不可能依靠那些不是以责任感为前提的评价机制或问责制,只能依靠那些内心真正具有坚定专业精神和教育信念的高素质教师才能达成。一所学校内有了足够多的拥有正确动机和意愿并且有能力进行个人及组织文化分享及改进的人才,才是学校文化成功流通和提升的重要保证。
三、学生文化:让学生创新力量从“被动参与者”走向“合作生产者”
学校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应不断激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勇于挑战创新,借此激发学生成员的创新能力,以营造学校动态充满活力的组织文化。学生不仅是学校文化的“被动服务者”,更是学校文化生产过程中的“合作生产者”;不仅是学校文化的“利益相关者”,更是学校文化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源”;不仅是学校文化的“回应者”和“评价者”,更是学校文化的“贡献者”和“缔造者”。学校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文化需要充分倾听学生的观点和声音,促进学生的参与。
第三节 学校文化成于社会互动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做好准备,过好充实的人生,为了实现这一价值,学校要保持与社会的互动,鼓励和动员学校教职员工的参与,以及家庭的投入、社区的学习资源投入、工商企业的社会服务、社会科技的应用、社会环境以及民主制度的改进等。
一、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承担共同的教育责任
在一个开放民主的社会里,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应承担共同的教育责任。社会要帮助每一个学校在更大的学区、更多的社区和更大的范围内相互学习。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开展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学校改进等方面的合作性专业支持活动。非教育系统也要承担共同教育的责任,比如家长与学校共同沟通并参与到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质量改进活动,社区居民高度信任学校并积极响应学校的呼吁,利用社区公众的力量使某项计划合法化等。
二、学校应具有联结家庭和社会的起承转合作用
学校具有联结家庭和社会的起承转合作用。学校不能高高在上,不能仅仅顾及自己作为学校层面该怎么打造学校文化,不能一厢情愿地盲目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应该把自己置于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统一体的角度去考虑文化建设问题。
学校理应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学校文化不是内部主义、孤立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学校文化要成为社会精神文化的中心,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学校文化不应是社会文化的适应者,它更是社会文化的改变者、影响者、缔造者、修正者、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