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第四章:官治天下之中央与地方
艺凡:今天是不是要讲讲官僚制度了?
易中天:对,官僚官僚制度的第一要素,是机构。机构分为中央和地方。中央的是政府机构,地方的是政权机构。
艺凡:他俩是怎分的?
易中天:机构,是皇宫、相府、卿寺;首长,则是皇帝、三公、九卿。皇帝在汉代也被叫做县官,宋代则叫官家。这就是说,皇帝不但是天子,是君主,也是最大的官僚。
艺凡:那分工呢?
易中天:中央首长的分工也很明确。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脑,九卿是政府部长。宰相三公,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三权分列。至于九卿和九寺,则官职与官署同名,其职责是:
太常,负责宗庙礼仪和皇家祭祀;
光碌勋,负责宫殿大门和宫中宿卫;
卫尉,负责宫城屯兵;
太仆,负责皇宫车马和皇帝出行;
廷尉,负责刑律;
大鸿胪,负责蛮邦事务;
宗正,负责皇亲国戚;
大司农,负责国家经济;
少府,负责工商税务(用作皇帝私房钱),以及皇帝的饮食起居、医疗保健、文化娱乐;
中尉,负责京城保卫。
显然,这里面只有大司农(财政部长)、大鸿胪(外交部长)、廷尉(公安部长)和中尉(首都卫戍司令),可以算是中央政府官员。其余,则都是皇帝的家臣:郎中令是门房和侍卫队长,卫尉是近卫军司令,太仆是马车夫,太常、宗正和少府则是皇帝的大管家。
艺凡:这也不像是政府啊。
易中天:家国一体,公私不分,皇家事务和国家政务混为一谈,这些都是典型的封建特色──家天下。
艺凡:那地方呢?
易中天:秦和西汉的地方政权都是两级:郡和县。县属郡,郡属中央。中央是最高权力机关,郡县是下属机构,其长官则由中央任命,所以叫“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郡县制的根基在县。
艺凡:那县的制度呢?
易中天:汉代县的长官不叫县官(县官是皇帝),叫县令或县长(大县叫令,小县叫长)。县令或县长的佐属,是县丞和县尉。县丞管文书、谷仓和监狱,相当于副县长(丞即副职)。县尉管治安,捕盗贼,相当于公安局长。
艺凡:那县官员的区别呢?
易中天:县令和县长是官,县丞和县尉是吏,他们俸禄也不一样:县令六百石到千石,县长三百石到五百石。县丞和县尉二百石到四百石,叫长吏。级别更低的叫少吏,秩百石。县的上级则是郡。
艺凡:那郡的官员制度呢?
易中天:秦和汉初,郡的主官有三个:郡守(汉景帝时改名为太守)、郡尉(汉景帝时改名为都尉)、郡监(汉武帝时被取消)。郡守管行政,郡尉管军事,郡监管监察,正好对应着中央政府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艺凡:这是官名,那官署呢?
易中天:也一样,汉代郡的官署称府(郡府),也称朝(郡朝)。县的官署则称廷(县廷),也称寺(县寺)。郡曰朝,县曰廷,合起来就是朝廷。郡曰府,县曰寺。
艺凡:对应着中央的相府和卿寺?
易中天:也许,这正好说明郡县是中央的分支,也说明秦汉两代重视地方。因此,郡尉升为郡守,郡守转为九卿,都不困难。直接升为御史大夫的也有。同样,九卿转任郡守也不算降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不隔膜。更重要的是,中央、郡、县,只有三级。层级少。
艺凡:少的好处呢?
易中天:管理就方便。下情不难上达,政令亦很通畅,可谓效率高而成本低。如果将郡数控制在八十以内,每郡下辖十到二十个县,对于中央集权的大国应该说是最合理的安排。然而东汉以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再简捷,层级也越来越多。
艺凡:为什么会越来越多?
易中天:这就与汉武帝有关。因为最早成为郡县之上行政区域的州,便正是汉武帝的发明。
艺凡:那州是什么呢?
易中天:且听下回分解,牧民与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