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榆林孕妇跳楼事件已过去两个多月,最近偶然再一次浏览到该事件时,发现了一部埋没了差不多一年之久的纪录片—《生门》。
《生门》聚焦了现实中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生育问题,讲述了四位产妇及其家人在医院生产过程中经历的考验。夏锦菊为保子宫命悬一线,陈小凤因早产难产而艰难筹钱,曾宪春为了生男孩而冒险,李双双面临引产和治疗的艰难抉择。
02
影片虽然是纪录片,但是一点也不“无聊”,而是一部口碑不俗、催人泪下、认真制作的良心大片。这部影片拍摄时间是2013年,上映时间却是2016年12月16日!拍摄团队用了700多天,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多机位跟踪拍摄了80多名孕妇。不仅要像“怀胎十月”一般等待,遇到任何突发状况还要马上到现场并在不干扰治疗的情况下进行拍摄。3年的拍摄每一帧都要看,因为要从中选出四个完整而震撼的故事,还要剪辑出具有冲突性和代表意义的镜头。
幕后拍摄团队也颇具实力。导演陈为军的作品《请为我投票》于2007年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另一作品《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曾在海外多次获奖。剪辑师更是因王小帅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获台北金马影展最佳剪辑提名的萧汝冠。
陈为军导演又对《生门》一改再改,在全国25个城市通过“先尝后买”的方式进行了一百场的点映。结果90%的观众试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都愿意付钱,而且公映后豆瓣评分也高达8.5。
03
虽然电影口碑不错,很多媒体也在推荐,但是到目前豆瓣上显示观看人数还不到三千人,仅仅以1%的排片量获得可怜的100万的票房!而同期的《长城》豆瓣评分才4.9,观看人数竟然达到23万人,以44%的排片量获得过亿票房!这难道应了冯小刚那一句:中国垃圾电影太多,因为有垃圾观众捧场?
其实我不太认同这种垃圾观众论,我认为更应该反省的是中国特色的电影“体制”。一般电影院排片的惯例,按照国内名导和国外引进的大片、普通国产片、文艺片、纪录片等其他电影的优先顺序,然后根据观众的人数而调整排片率。而纪录片由于投资成本小、无明星、无娱乐性和观赏性、受众人群小,在电影院的排片率往往很低。想想人们真正舍得掏出大几十块选择电影时,咣咣咣打得热闹的视觉片往往比慢悠悠讲故事的更具娱乐性和性价比。
要么不给排片,要么就排在无效时段,这就是中国纪录片电影面临的生存困境。
04
从观赏性和娱乐性来讲,记录片确实比不上电影,纪录片因为需要真实,所以人物、情节和题材都比较受限,而电影则可以选择广阔的题材和耀眼的明星,设计出各式各样吸引观众的精彩情节。但是,难道优秀纪录片就该被埋没吗?就注定要输给那些口碑差没思想营养的电影:砸钱商业片、素质低下青春片、制作粗糙动画片?
其实,国外纪录片曾经出现过成功的案例。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韩国独立纪录片《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的累计观影人次突破300万,登顶韩国票房冠军,甚至超越了两部风头正盛的好莱坞大片《星际穿越》和《法老与众神》。
而今年中国参与角逐奥斯卡金像奖的三部影片《二十二》《我们诞生在中国》《战狼2》中,除了《战狼2》,其余两部都是纪录片!《二十二》以大约300万的成本,在2017年竞争激励的暑期档最终收获了1.7亿的票房成绩。《我们诞生在中国》在北美时间2017年5月8日,票房跨越千万美元大关,创下了自然类纪录片中北美票房影史第8名、整个纪录片领域(包括社科、自然、演唱会)的第24名的好成绩。
我不能说以几部优秀的记录片来鼓励培养更多记录片的观众,只是希望为中国优秀的纪录片打call,希望纪录片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希望纪录片导演们不再为需要讨观众喜欢放弃坚守,创造出更多在基于真实性也能突破观赏性、娱乐性的纪录片。
希望中国电影体制能够让喜欢艺术片的电影观众看到更多优秀的纪录片:比如发展分级电影,分系院线,使纪录片在艺术院线有更大的排片量和更多的受众群体,让不同类型的观众观赏到各自喜欢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