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有几句话要说。如你不喜,烦请包涵。
读书是一件自由的事情,每人读书都有自己的经验与体悟,恰好我自己也读过不少书,有些自己想要说的话,若你不喜,请包涵。
首先读书不是盲目的选择,不是随手拿一本书就开始读,书是要挑剔的,书是分高低好坏的,我们首先要筛选出高于你自己的作品,要找到你仰视的书,要先仰视它,然后才能去攀登。如果选择去阅读太多的跟你水平相近的甚至于不如你的书,大概你慢慢就会失去挑战自我的机会,得到的往往就是沾沾自喜。
同样,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阐述开来就是我喜欢读鲁迅,喜欢他的“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同时也不排斥“清新隽永”的冰心。白岩松说这也就是——中国大多数的文人对周作人感兴趣的原因,如果不从政治的原因,是从文学的角度去解读他,他的成就与鲁迅不相上下,只不过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喜欢一种风格不要去排斥另外一种风格,喜欢一位作家,不要去排斥和这个作家有思想悖论的作者。知识无国界,爱国但我们也要包容日本作家的文章,汲取他们笔下的精华。包容,不只是为了获取阅读的趣味,也是为了获取人生的成长。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其实阅读的更深一层就是要学会读诗歌,诗歌会对人心灵有更深层次的塑造。
中国的汉字是有无限的可能的,而诗歌是中国汉字中最美的一种可能。
你可能会说谁一开始,就会去读很枯燥的东西呢!不会。当你读了大量的书之后,随着你眼界的开阔,你会发生一种变化,你会慢慢的发现,哪一种语言是最好的,是最美的,于是你就会靠近那种美的语言和表达。当你开始去靠近、去阅读诗歌,去品味诗歌,那代表着你的阅读,进入了另外一种品质,你的读书,进入了另外一种阶段。当你到了诗歌这个阶段之后,你的心情就开始跟它碰撞,它会替你释放,它会替你表达,同时它也在塑造着你。
阅读的另一层深味,就是通过与别人的对话和阅读别人的故事,来和自己对话丰富自己的人生。
我没有经历过死亡,但是当我从韩寒的独唱团中的第一篇文章《死亡》中读到陈学平,在陈学平的身上我看到了令人心寒的遗忘,我知道了不愿被人所提及的死亡原来就是一种消失,一种肉体和精神的消失,更重要的也是更可怕的是在人们记忆中的消失。我自己经历过忧郁,所以我特别能理解陈小兵忧郁的眼神;我没有经历过绝望,但我从陈小兵转身的背影上知道那是一种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
好的书籍能够让你从别人的故事学会过自己的生活。
好书是一定要多读几遍的,当你遇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是不愿意太快跟他告别的。
好多书你读一遍是没有什么收获的,自己以为是“读过了”,实为自己“读错了”。二月河说:“读书的感觉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境界的提高而变化的。有些书,当时读起来“不愉快”不等于将来“不愉快”,读书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
阅读就像是一段旅程,不是每一段旅程都要从头开始,也不是每一段旅程,都要一直走到终点。有的书很厚,其实很薄,有的书很薄,其实很厚,有的书你匆匆浏览一遍,就是读完了,有的书你读过前1/3,也就是读完了,有的书你可能只看过目录,那也就是读完了,有的书你读了两遍三遍,甚至更多,但还是没有读完,有的书越到结束,越会恋恋不舍,它意味着生命中一段特殊的相遇,让你不忍告别。
阅读,也是要讲究缘分的,千万不要功利,不要为了某些特殊的目的,而强加给自己一本书。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读书就会成为你自己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一个生活方式。
最后,一定要强调,我们读书是在读什么?我们读书为了什么?难道我们读书,就是在读鲁迅?读韩寒,读林语堂,读冰心吗?其实都不是,我们读书,是在读自己。读书难道是为了名,为了利?为了写书?都不是,我们读书是为了成长。
在读书过程中,你会发现,你焦躁的心,会平息下来;你会发现,你所存在的困惑,千百年来,曾被无数人思考,并且提供给了你,各种各样的答案。阅读中,你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
其实,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并塑造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