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有人与我一样,20岁的年纪在象牙塔穿行?可否有人与我一样,以为自己的大学从不迷茫,后来却发现自己还在追寻人生的意义?
大学前两年,常常用忧虑来“自虐”。我用最笨的头脑和最传统的学习方式向“学霸”之路迈进。学着高中最不擅长的物理,拿到了专业前三的绩点,拿到奖学金,为各种比赛证书奔波,为自己稍微懈怠一点儿的思想紧张,描画着自己的竞争对手。。。以为自己可以在大学这样一直“不迷茫”着,以为这样的生活是最不迷茫的。不知是大二暑假知了的啼叫还是大三校园的桂花飘香,实习设计院的师兄说:“你现在来实习,还太早,过早地了解或知道并不一定是好事。”我开始怀疑自己,脚下的路是否还那样悠长?那颗翩翩起舞的文艺梦呢?我的生活是:为了绩点、奖学金刷分的夜晚,为了在学生会立足所开的例会,为了让简历丰富过早地实习。我开始思考很多事情对我能力真正的锻炼,我发现我是以一颗功利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我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希望别人眼里充实的自己,在实习时才发现校园里追逐的很多东西在解决问题时不值一提,而我无法解决那些问题。大学时代,因为我觉得文学对我来说是投资长,见效短的付出,我刻意放弃少年时代的那个文学梦。也许文艺在当下常常被嘲讽,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大人”,我用两年的时间把身体里的文艺细胞消灭,并安慰自己:"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可我也听到另一种声音:“如果你把矫情化为了生产力,那你就不再是矫情过度了。”诚如你所看到的,我的文字那样苍白无力,以致于我翻开高中的日记都觉得平淡的文字竟然神采奕奕。这样的日子一开始我觉得充实并且励志,“你是在为自己的前途努力呀!”这样的声音时常在我心里响亮地飘荡着。可是我心中的文学梦并没有忘却呀,它就像一盏灯,因为我所做所想渐渐偏离文学的轨道,这盏灯的灯光将要熄灭,在微微弱弱的光里,我逐渐推翻当下的思维,怀疑,不安,彷徨纷至沓来。
于是大三,我在他人给我定义的“充实的大学生活”里,挣扎着,苦恼着。我用“过早”来形容我思想上的反弹一点儿也不为过。过早地接触同龄人没有的观念,过早地做同龄人没做的事,以致于后来同龄人做的某些事,我丝毫提不起兴趣。一开始,这也许成为了我的竞争力,我走在了一些人的前面,我开心,兴奋,并充满了成就感。可后来才发现,过早了解不是这个年龄段该考虑的问题,让我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对自我充满怀疑。如果有一天我学会辩证地看待他人的观点,即使是老师的意见,也许我不会那么困惑和劳累。
我希望用我蹩脚的文字,重新看见自己。我希望自己的大学不仅仅只有学分,绩点,专业课,能够为自己加分的比赛。我期待一个热爱生活,找到人生为之发光的兴趣的自己。我希望把我放在最孤寂的地方,不凋落;放在最热闹的地方,不张扬。我希望自己能够在前路艰难之时,依然相信不要轻易放弃的观念,成为一个慷慨,有同情心,有爱心的大人,我希望自己多点儿人情味儿,不再用忧虑来“自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