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
东风无一事 ,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开花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因为天地是好生的,所以它自然生长了这样美好的万物。所以说“东风无一事”,就“妆出”了“万重花”。这个“妆”是妆点,看看这宇宙大自然的青山、绿水、草木、虫鱼,有多少美丽的生命欣欣向荣,生生不已,真是“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只是我们人类目光短浅,愚昧,自私,残忍,所以我忘记了,没有注意到宇宙有这么多美好的事情,而且这万物代表了一种欣欣向荣生生不已的生命。所以他说“东风无一事”,就为我们宇宙妆点了这么一个美好的大地。
是谁会欣赏宇宙这么美好的生命?所以他又说“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人类不懂得,人类不尊重,人类不爱惜,人类把这宇宙弄的这么污浊,人类真是短浅、愚昧、自私、残忍,对于天地真正的美好并不认识。人类为了很多无谓的事情奔忙,你真的能够空下心来接受宇宙美好的东西吗?真懂的空下心来欣赏吗?
看遍这些美丽的花及美丽花影的是谁呢?不是我们人类,而是天上的一弯斜月。
这就是“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
我张惠言生在这个世上也和别人一样的忙忙碌碌吗?我又是怎么样呢?
他说:“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
“江南铁笛”这四个字非常的妙。“铁”是金属的,是多么的刚强。而“江南”是水乡;“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是那么的温柔、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多情。当然你们不能只从字面上来看,问张惠言会吹笛子吗?这只是表现他的一种品格的境界。既有江南似水的柔情,而又有铁笛的坚强。
有的时候一个人的性格,他的刚强跟他的温柔多情不会相冲突、不会相矛盾。有的时候只有最多情的人才能最坚强,因为他多情,他有所爱,所以他才最坚强。所以刚强与多情并不是冲突的事情。
这一句他写的非常好,把一个人的性格表现的非常好:我有江南似水的柔情,也有铁笛的坚忍,我要用这支铁笛吹出美丽悦耳的声音。
你的平生,你的一生一世谱奏出来的是什么样的声音?他说:我有江南铁笛,我要吹出来美丽的声音。在什么地方吹出这美丽悦耳的声音?他下面就接着说了:“要倚一支香雪,吹彻玉城霞。”我要靠在那一支美丽的花的旁边——“香”,芬芳,“雪”,洁白,这都是花的美好的品质——而且我吹出来的曲子,是要“吹彻玉城霞”。什么是“玉城”?玉城是天上的神仙所住的地方,也叫做玉京。李太白有一首诗说:“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他说我要用我的江南铁笛,靠在一只芬芳美丽的花树旁边,我要吹我的铁笛,一直吹到什么地方去?是“吹彻玉城霞”。“彻”,是贯通的意思。我要使我的笛曲能够吹彻,能够直通到天上神仙住的玉京仙府的彩霞之上。
你一辈子要谱出什么样的曲子?他说:“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只不过人生立志是由得我,但是要做出来却由不得我,成功不一定由得我,那你又能怎么样呢?
所以他又说:“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可是我没有达到那个地方。“清影渺难即”,那个美丽云霞的影子那么遥远,“难”,不容易,“即”,靠近。我是有理想,我是有追求,我是有向往,但它距离我那么遥远,它不容易靠近,不容易真的达到。这是“清影渺难即”。
所以当你达不到,当由不得你的时候你又怎么样?你的年华逝去了,这“飞絮满天涯”,已经是春天迟暮时节,那柳树的花已经变成了柳絮,就飘满了天空。“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这真是人生的一种体验与无奈。
他接着又说:“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
这是他给他的学生写的,他说:既然我们达不到理想,那我就跟你坐一个可以飘在白云之上的浮槎。“槎”,本来是可以浮在水面上的木排浮槎。
“浮槎”有个典故,孔子曾说过一句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说:我的理想如果不能够实行,那我就乘一个木排漂浮到海上去。张惠言对他的学生说:“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我们对于这个世界失望,我们就飘然远引,浮槎而去。
可是中国所谓的道,不是绝情,不是冷漠,不是说只要我一个人得道成仙,而你们都在那里受苦,这不是真正得道人的愿望,他们不是只求自了。很多伟大的宗教家都是这样的,所以佛教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界尽,方证佛果。”基督教说:“耶稣是为人类的罪恶死在十字架的。”
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他是希望列国可以从纷乱苦难之中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孔子还说过一段这样的话:“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鸟兽虽然是生物有情,但它们不是我们人类的同类。我如果不跟人类在一起,那我要和谁在一起呢?所以不管是中国的儒家、印度的释迦、西方的基督所讲的,得道的人都不是冷漠的,不是绝情的,不是只求自了的,他们都有关怀人世的一片情意。所以他虽然说“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可是他马上就有一个转折。
他说:“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东皇就是春天的神。本来是说这个世界不好,春天都过去了,我们要走了,已经是飞絮满天涯了,可是这春神对我们一笑,就告诉我们说:“芳意在谁家?”其实春天是不会走的,要看春天是留在什么人的家里?后面他又说:“难道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难道春天是这么无情的吗?春花从开到落,春风从来到去,就断送了、就了却了整个美好韶华的生命吗?后面两句说的更好:“花外春来路,芳草不不曾遮。”芳草并没有把春天的来路遮断。“芳意在谁家?”你如果愿意把芳意留在你的家、留在你的心中,你就可以把芳意留在你的身边,没有一个东西能把它遮断,就看你要不要?就看你得不得道?
宋朝的儒学大家朱熹,他也是讲儒家孔子的思想,所以他也曾把自己读书的修养写到诗里边去。
他有一首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他是用一个形象来比喻我们的修养。
他说好像是一个半亩大的一个四方池塘,这个是池塘的水这么清明、这么干净、这么澄澈,好像是一面镜子打开在那里。“鉴”就是镜子的意思。“半亩方塘一鉴开”,池塘是很安静的,如果没有风,没有波浪,这个水面就跟镜子一样。至于上面的天空,那碧蓝天空的天光,那飘过去白云的云影,“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倒影在镜子里边,天光云影在这个像镜子的方塘水面之中流动。“问渠哪得清如许”:我不禁要问一问这池塘,你为什么这么干净呢?底下为什么一点污泥都没有呢?怎么能够像这么样的干净?“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这不是一滩死水,死水有很多烂泥巴、尘土蒙在那里;而它能这么干净,是因为它有一个源头的活水。这是讲人的修养,不是你今天听老师说的一句话,就明白了,可是你过两天又把老师的话给忘了,你又没有了。
基督教讲道的牧师说:你来听一次道,你觉得充满欢喜,好像一个干渴的人喝到很甜的水一样,可是你如果只是听的时候得道,就如同你去取一杯水喝,而这杯水喝完时你又口渴了;你要使你的内心之中有一口泉水,你才永远不会再干渴。
所以儒家的修养立志,不是明天就忘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