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这句话引的是困卦六三爻辞,意思是说,既受困于坚石,又坐在带刺的蒺藜上面。可见处境之窘迫。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这是孔子对困卦六三爻辞的解释,旨在说明,为所不宜为,做所不当做,走到了“利用安身”的反面,所以落得个名辱身危、不可挽救的下场。以上为第二节。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这引的是解卦上六爻辞,讲如何除去居高位的小人问题。“隼”,是鹰。“高墉”,即高墙。“隼于高墉之上”,意思是说阴鸷的小人居于高位。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这段话是孔子对解卦上六爻辞的解释,旨在说明要想解决问题,既要有本事,即“藏器”;又要善于捕捉时机,即“待时”。只有二者兼备,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无往而不利。以上为第三节。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屦校灭趾,无咎”,是噬嗑初九爻辞。“屦”,鞋。这里作动词用。“校”,是木制的刑具。“屦校灭趾,无咎”,是说脚上戴着“校”这种刑具,遮住了脚趾尖,没有咎。孔子的解释旨在说明,当小人犯有轻微过失时,及时给予适当的惩罚,使之改恶迁善,不致酿成大祸,这就是“小惩而大诫”。这样做,其实挽救了小人,是小人之福。以上为第四节。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何校灭耳,凶”,是噬嗑上九爻辞。“何”与“荷”同,肩负曰荷,是肩上扛戴着的意思。“何校灭耳,凶”,是说肩上扛戴着“校”这种刑具,遮住了耳朵,凶。孔子的解释旨在说明,善恶都是积小成大、积少成多的,所以对恶应防微杜渐。到了“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的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以上为第五节。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是否卦九五爻辞。“其”,表示疑问。“系”,是绑上。“苞”,是丛的意思。否卦九五这句爻辞的意思是说,心里老想着“其亡其亡”,害怕灭亡,因此小心谨慎,结果不但没有亡,反而更加牢固。孔子的解释旨在说明,危与安,亡与存,乱与治,虽然对立,但也可以转换。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安身保国。以上为第六节。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鼎折足,覆公餗,凶”,是鼎卦九四爻辞。“鼎足折,覆公餗”,是说鼎足折了,把鼎中的好肉好菜都给倾覆了。
对于“形渥”,前人有不同的解释。朱熹《本义》引晁氏说:“形渥,诸本作刑剭,谓重刑也。”程颐认为:“形渥,赧汗也。”王弼注说:“渥,沾濡之貌也。”查慎行说:“形渥乃覆公餗之象,谓鼎旁汁沈淋漓也。”我认为,查说较为合理。孔子的解释着重说明不胜其任的问题。以上为第七节。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是豫卦六二爻辞。孔子的解释着重强调“知几”的问题。
“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这句话,今通行本《系辞传》为“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即“吉”字后面的“凶”字,在流传过程中脱掉了。因为“几”,是几微,事物的发展刚刚开始,结果还看不清楚,不见得都是吉,也应该有凶,所以说是“吉凶之先见者也”。
什么是“知几”呢?“知几”就是看出事物发展的苗头与趋势。比方说,范蠡与文种都臣事越王勾践,灭吴成功后,范蠡看出勾践“不可与乐成”,于是就泛舟游五湖,全身而退;文种没看到这一点,继续留在勾践身边,结果被杀。又如,孔子见季孙氏未给他送来祭祀的膰肉,便主动出走。孔子、范蠡是“知几”的,文种则不“知几”。
由于“几”是“动之微”,这时事物的发展趋势还不明显,不容易看清,所以孔子说“知几其神乎”?那么,怎样才算“知几”呢?具体点说,与上级交往不谄媚,对下级不随便欺压,并且,要见几就行动,不等一天过完。君子见微则知彰,见柔则知刚,能知几如是,必得天下万民的仰望。以上为第八节。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金景芳、吕绍纲合编的《周易全解》,市面上非常靠谱的讲解易学知识之书,想入门或深学的朋友都可读一读。
阅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