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找原因”没法改变一个人
假如你真的能够找到准确的,导致你不满意的因素,能给你带来什么呢?可能给你带来警示,告诉自己下次不要再犯了吧。等等!!果真如此吗?知道了原因,就能改变?那么完全了解拖延症的危害以及认为拖延是自己失败的原因的人,按道理就应该选择不再拖延了吧?!事实并非如此。
并且如果仅仅依靠原因去解释问题,那么不就陷入了“决定论”中吗?我们的现在,未来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无法改变。因为是由过去决定的,而且——过去无法改变!陷入“原因论”中,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就像是一个针砭时弊的学者,他深刻地指出了社会的恶存在的原因,却不给出解决的方法,我认为这样的学者是不合格的。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我们的痛苦,是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愤怒,这里谈到的是私愤,是一种为了达到自己目的而使用的手段。
你想变成别人吗?可能是因为你觉得如果像他那样就会幸福。但是你永远也不会变成别人,你只能是“你”。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你不满时你可以不改变,感到不幸福,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能止步不前,必须向前迈进。那么变成什么样呢?
关于改变的这种心态,可能也因为你把注意力放在了“你拥有什么”,其实更应该是“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拥有的东西”。那么这样,当你不满时你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改变?不对,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吗?改变是一种常态。
假如生活方式(人生中思考或行为的倾向)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那么就可以由自己重新选择。现在的你已经了解了生活方式,那么无论做出改变,或是不改变的选择,都在于你自己。关键是,我为何要接受"是你主动选择了生活方式“这一前提呢?嗯,假如你不接受此前提吧,那又如何呢?如果生活方式是被动给予的,那么你还能做什么?你不就是为了寻求改变而来的吗?可能你是在疑惑,”改变生活方式“,在理论上究竟有无可能?
当然,如果你选择不改变,可能并不仅仅是因为你相信”生活方式是被动选择的“,还在于”保持现状“是令人安心的,因为处于你熟悉的环境中,即使你心有不满。
人生取决于“当下”,首先问问自己,有没有摒弃当下生活方式的勇气呢?改变,可能会导致失败,却一定不会停滞不前。当你认为应该去做的时候,却扯出一堆不能去做的理由,这实在是一种痛苦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的目的论“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怎么度过没有影响。”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当你讨厌自己....诸如此类时,不妨想想,这对你的“善”是什么。
考生会想:”如果考入北大人生就一片光明。”单身狗会想:“如果我当初向她表白,那么现在她的老公就会是我。”始终抱着“如果失败会怎样?自己会被女生看不起,到时候找女朋友就更难了。”首先鼓励接受自己,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其实这一点就挺难的了。
那么你呢?你为什么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点,为什么不肯主动去交际?真的只是因为觉得浪费时间吗?还有另外的可能:你害怕被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为了实现这种目的,只要躲在自己的壳中,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就可以了。
人的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关于人际关系,自卑感是什么:是价值更少的“知觉”。但是有些性格,特征,只是特点,特性,本身不带有价值高低的判断,是你自己赋予了它价值的判断。那么既然是主观的,你就可以用你自己的手去选择。
阿德勒认为,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世界上的,我们都有摆脱无力感的普遍欲求,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我们,就会产生自卑感。这与自卑情结完全不同,自卑情结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仔细想想,自卑也能成为促进人上进的原因,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自卑情结,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不想真正努力,也包括承担努力带来的痛苦,风险等等。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表现得自己好像很优秀,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不那么行的事实。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不与他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就可以了。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和他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么就不可能真正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有竞争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胜者和败者,而且这是永无止境的——胜者,即使处于不败之地,一刻也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如果能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九没必要战胜任何人,也就会摆脱“可能会输”的恐惧心理。
赋予过去的事以什么意义,这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课题。当你和别人争论时,关注的重点已经超越了这个问题本身,而是在想着:“他是错的,我是对的!我要打倒他。”其实呢?你真的可能打倒一个人吗?就算这次短暂的争辩你“获胜了”,他就真的服气了么?他会进入“复仇”阶段,等着未来以别的形式给予你报复。
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争论带来的怒气,终归是一种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你可以选择其他更高效,平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并不意味着失败。追求优越性——摆脱自卑感,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完成的。
人生有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及爱的课题。人生课题中: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自我接纳)和“与社会和谐共处”(他者贡献)
心理方面的目标有:“我有能力”(自我接纳)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他者信赖)
这些目标可以通过直面“人生课题”来实现。所谓人生课题,就是一个个体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能不面对的人际关系。所以人生课题,是一种人际关系。
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与深度。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当人能够感到“与这个人在一起时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没有自卑感,能够展示真实的自我,这是——真正的爱么?
当然,又提到了“不能去逃避”,阿德勒心理学,告诉我们,无论多么困难,都要勇敢去面对,最不可取的是在“不满意”的状态下止步不前。困难不会因为你不敢去面对就消失。
人生谎言:企图设立中中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为什么能称之为撒谎呢?因为决定你的人生状态的根本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个事实,是无法辩驳的。
阿德勒无意用善恶区分“人生课题”或者“人生谎言”,我们关注的是“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而并非“拥有”的心理学,也就是“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从目的论的角度讲,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可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他人的期待。因为满足了他人的期待,你,你就会获得幸福吗?
把自己与别人的“人生课题”分离开来。仔细思考,“某种选择带来的后果究竟由谁承担?”,便可以区分这究竟是谁的人生课题。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也就是别人能够提供供你发展的平台,但最终,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阿德勒心理学,是自我改变的心理学,而并非寻求他人改变的心理学。信任别人是你的课题,如何对待你的信任,则是别人的课题。我爱你,与你无关。
课题分离,不再让别人管控你的人生课题,这也意味着你不能再去管别人的人生课题。放下别人的课题你能够轻松多少?就像父亲爱吸烟,那是他的课题,我能做的,也只有告诉他:我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并且我会给予你帮助,绝不会耻笑你。
关于你自己的人生,那是多么珍贵的!只有一次的机会,你却放给别人去做决定,这值得吗?你能做的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不仅与你无关,而且你根本无法左右。
放下吧放下吧,不再追求对认可的追求,这扼杀了自由。在意别人的视线,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为了别人而活,这可能是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但也是一种极不自由的生活方式。那么,为什么不能选择这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呢?因为它必然不能带给你幸福?”不想被任何人讨厌“,这首先就是不可能的,你自己也清楚,毛爷爷都有人讨厌呢。而明明做不到,还欺骗自己欺骗别人说能够做到,这....
不想被人讨厌,这是康德提出来的“倾向性”。康德认为,按照本能性,冲动性的欲望行事,只会是欲望冲动的奴隶。“认可欲望”是自然性的欲望。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或者说是不要害怕被别人讨厌。
“人际关系之卡”握在自己手中,按照目的论思考,人际关系不好都是由于自己的目的,只要改变目的,事情就能解决。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做“整体论”。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起点,共同体感觉是人际关系的终点。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关系。即你能否感觉到“自己在别人的生命中占有位置”。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昧追求认可欲求的人是极度以自我为中心。一昧在意“他人怎么看”,根本是只关心“我”,这是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但我只是共同体的一员。所谓共同体,包括了宇宙,从过去到现在的一切概念。只关心自己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超越了“人生的主人公”,进而越位到"世界的主人公“,在与他人接触时,往往会想:”这个人能给我带了什么?“但往往会失望,因为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望而活。
归属感不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她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才能得到。”积极地参与“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能给我带来什么“,而是必须主动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带来什么“。
只有付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东西,必须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在更广阔的天地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在你所处的环境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如果了解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受的苦不算什么。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考虑请倾听更大的共同体。
建立横向的人际关系,”虽不同却平等“。有鼓励就有勇气,一种鼓励方法是说谢谢,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时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只有在能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能获得勇气。
何为”有用“,是主观上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
认真的人活在当下
“受自我意识的羁绊,不能无拘无束地行动”,这如何解决呢//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要建立起共同体感觉,从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是指接受现在这个不完美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自我接纳——一种肯定性的达观。
他者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带任何的条件,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如果对方讲信用我也给予信任”,这不过是一种基于抵押或条件的信用关系。当然,是你愿意去信赖他人,希望与他搞好关系。如果你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切关系。
你信赖的目的,是最终与某些人建立深厚的关系,是你的课题。背叛是别人的课题。如果你因为遭到背叛而悲伤,愤怒,恐惧,那尽管那样就好了。因为正是为了逃避悲伤,愤怒,恐惧,才不敢付诸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工作的本质是对社会的贡献。这种奉献精神,在于能够把他人视作“伙伴”。(建立横向关系,摆脱竞争,摆脱权力之争)在视他人为“敌人”状态下所做出的贡献也许是伪善的。但是,如果他人是伙伴,所有的贡献就不会是伪善了。
人际关系中也会遭遇诸多的不愉快,但是任何情况下,只是“攻击我的人”有问题,而绝不是“大家”的错。说到底,这是小事。人际关系不顺利,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最大的幸运应当是喜欢自己,“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也就是“他者贡献”,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因为判断你的贡献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
幸福即贡献感,认可欲求是获取贡献感的手段。获得贡献感的手段一旦成了“被他人认可”,最终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愿望来过自己的人生。通过认可欲求获得的贡献感没有自由,但我们人类实在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在追求幸福。
幸福以自由为前提,如果能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因为即使不特意去寻求他人的认可,也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不依赖于别人的判断)也就是,受认可欲求束缚的人不具有共同体感觉,还不能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追求理想的两条路——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特别差劲,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本来为了取得某些成果就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是,“希望特别差劲”可以在不付出努力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他人的关注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甘于平凡的勇气。普通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远大目标就好比登山时以山顶为目标,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都是“在路上”,“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顶的时候。那如果你没能到达山顶呢?这样就是失败了吗。说到底这是线性的思维,与原因论紧密相连。
阿德勒心理学把人生人生理解为点的连续,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计划的人生没有可能,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足够。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每天进步一点点也可以,也就是不停地跳舞,如此,势必会有”今天能够做到的事情“。今天这一天就为此存在,而不是为了遥远的将来的考试而存在。
关注如何度过这一刹那。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是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以为看到了什么。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将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并不存在普遍的人生意义。假如遭受了重大天灾,按照原因论的角度去回顾过去以及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遭遇困难时更要向前看,更应该思考”今后能够做些什么?”
人生的自由是自己赋予的。选择自由,也就是选择不惧招人讨厌,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的道路。人想要选择自由时可能迷路,所以,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了“引导之星”,就是他者贡献。不管你过着怎么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