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说要活在当下。这句话颇有道理,但我认为还是有前提条件的,不能忽视了字面意思背后的内涵。
对于生活在转型时代的当代人来说,自出生至告别人世,不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充满了动荡不安,比如网络上流传着60后、70后、80后、90后等不同时代人儿时青年中年老年的人生差异。对于已经步入老年的60后们,他们曾经年轻时是否对自己当下的生活有所预估呢?现在的老年生活是他们曾经所期待的吗?
也可能我个人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类型,我无法做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我希望自己整个人生不说绝对但大体上都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而不用直面什么意外事故。虽然确实如别人所言“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但我依然相信,真正的意外比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其实是很少的,很多人所谓口中的意外本质上是无数个“无知”的叠加效应而已。假如这些“无知”能够有机会一一攻破,那么很多意外本身并不会发生,比如所谓的“猝死”,真的只是猝死吗?与平日对健康的疏忽、锻炼的欠缺无关吗?。
只不过,不同的“无知”突破难度不同。或许有些所谓的“无知”,对个人来说意味着一辈子也无法攻克的难关,因此有心理学家称“幸福的人生一辈子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生一辈子治愈童年”。除了心理成长的种种局限性,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也是如此,这显然不是个人努力就能够改变的。因此,在这里我也想强调个人的有限性,所谓“人定胜天”本质上只是一种自我激励而已,但从客观现实角度来看,我们确实存在不少个人通过努力也无法改变的情况,所以心理学上也时常教导人们要接纳自我。
不管这些“无知”我们能否突破,但至少首先我们需要先努力了解自己在哪方面存在认知盲区,这样我们才能厘清思路:对于我们能够改变的,我们努力去改变的;对于我们不能够改变的,我们就努力改变自己的心态去接受。但无论如何,我们需要对自己人生可能面对的种种问题有相对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边界有相对清晰的界定。
拉拉杂杂说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是,我反对这样的“活在当下”:不主动探究自己生活的各种可能性,而仅仅固守于有限的空间,自己的人生趣味仅仅停留在动物层面的吃喝拉撒睡,还美其名曰要“活在当下”,何必想那么多。对于这样的人,哪怕他本人很幸运,无需面对失业、健康等苦恼,但他能够保证他的子女、家人同样如此幸运吗?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如果你活得很轻松,那么一定有人要替你承担生活的代价,不是你的父母或配偶,就是你的子女或孙辈。
所以,我希望每一个倡导活在当下的人,都能够有充分的认知准备,关于社会、人生、家庭、健康、政治、经济、教育等等与生活方方面面的认知准备,对自己以及身边人未来可能会面对的各种风险都能够有所预估。唯有如此,当他本人或者他身边人面对生活的危机时,他才能从容应对,而不是将命运的抓手交给别人或者老天;唯有如此,对于他本人来说,才真正可以做到生活中的意外就是意外,而不单单是认知盲区的借口。
人生很艰难,我们需要替自己负责,也需要替身边人负责,我们不能随意地推卸自己的责任,将生活的重担推到身边人身上;但如果我们身上到处是认知盲区,那么就意味着我们有意无意要将生活的重担推向身边人。这种人,我劝你不要过度追求“活在当下”,我劝你还是要有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