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好友袒露她家先生与青春期儿子的碰撞,彗星撞地球的激烈和迅猛,让老母亲一阵后怕。
育儿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母亲对女儿总有些拉扯和伤痛。
《红楼梦》里贾政待宝玉,何尝不是难上加难。
世人都说贾政迂腐顽固对孩子一昧要求从无正面引导,当真如此吗。
儿子棒棒哒,老父暗自笑
古人有云:老子不知儿子多大本事,恰似儿子不知道老父多少财产。
也就是说父子之间的壁垒是多少年华夏子孙的特色,彼此间的默契和观察是不够多面的。
那贾政和宝玉这对父子当真如此吗。
红楼梦第十七回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机敏动诸宾”
贾政约了一帮朋友来大观园欣赏即将告竣的工程,顺便题匾额对联。
众人请他来做题词。
贾政谦虚的说:我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如今上了年纪,案牍劳烦,更生疏。纵拟了出来,不免迂腐古板。
大观园里正巧碰见了宝玉,贾政因闻得塾师尝称赞宝玉,便有心想在众人面前看看儿子的才华。
宝玉对着假山处提出名“曲径通幽处”。众人夸赞,贾政笑道:“不可谬奖,取笑罢了。”
当到了一出亭,众人给亭子取名,有人说“泻玉”。宝玉说:莫若 “沁芳”二字,岂不新雅?父亲贾政的态度是拈髯点头不语。
到了一匾额处,众人先是取名,后来请宝玉开口,宝玉说大家取的不妥。
父亲冷笑道:“如何不妥。”
宝玉说“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
老父亲点头道:“畜生,可谓 管窥蠡测”,再题一联来。
宝玉说:“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枝犹凉。”
贾政摇头“也未见长。”
又到了一处景点,茅屋矮墙蒸霞杏花,众人开始吟诵诗词,宝玉已经按耐不住了,不等老父亲的命,开始吟诗,一句一句的,众人哄声拍手道:妙。
老父亲喝道:“无知,你知道几句诗,就知道在老先生前卖弄,人家不过试你清灼,取笑而已,你就认真。”
无论是典故,还是诗词字画,花鸟虫鱼,还是对联匾额,都让老父亲内心飘飘然,但不能直白的夸赞呀,一是担心儿子飞起,二是众人面前夸赞似乎不合礼数,所以贾政对儿子的态度就是一会逆子,一会呵斥,哈哈。
古代的文人那点心里的小九九经常口是心非,明贬暗褒,在这里提现的淋漓尽致。
儿子真的不懂么,宝玉很懂,所以父亲生气时他低下头不语。他为什么配合贾政演绎,他知道老爹的心思,也知道老父亲心里满意的。
贾政看着自己的儿子,这不就是自己年轻的时候一毛一样的么。
看似风花雪月顽劣,其实聪敏的很,这样的儿子,你能怎么养育他,无非一边疼爱,一边斗智斗勇。
小儿乖张顽劣,隔代养育难
和当代的父母亲一样,贾政面对隔代养育,也只能一生长叹。
在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忠顺王府王爷最宠爱的小旦琪官,和宝玉不仅互相交换了汗巾,还被宝玉安置在城郊的一出房舍里腻歪。
王府的长官过来找贾政要人,他当然不知情的,叫来宝玉,宝玉死不认账,结果人家证据确凿,宝玉脸都白了。
贾政气的要死,又被二儿子告知宝玉和金钏儿的事。(金钏儿是宝玉母亲王夫人的贴身丫鬟,在王夫人睡觉之际两人偷情,事情败露金钏儿跳井自尽)
火冒三丈,顿时要把宝玉往死里打。换成任何一个老父亲,得知自己儿子在外面养男伶逼淫母婢,不经常不好好读书,丢脸丢家里来了,没几个脾气好的吧。
何况贾政本就是一位端方君子,行事作风在古代,尤其是在糜烂的贾府里已经清清白白的当家人。
打了没几下,贾母来了,奶奶护孙子。
以下为贾母和贾政对话:
“老太太你有什么吩咐,何必自己来,把儿子叫过去就行了。”
“你原是和我说话,我却是有话吩咐,只是我可怜没生养一个好儿子,让我和谁说啊。”
“老太太这话,儿子如何当的起。”
“我说一句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日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
老妈开口,贾政只有磕头哭或者直挺挺的跪着认罪的份。
哪里还有先前半分老父亲的威严。
书里没有继续写,但是这画面感十足的场景也可以预见到贾政回到自己书房不停叹气无奈的状态。
当老爸真难,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管很了,头上还有老母亲镇压,不管担心宝玉越来越混账。
在青春期被儿子撞的一头包的老父亲可以隔空和贾政击掌共鸣一下,哈哈哈。
儿子决意出家 父亲目送远行
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
贾政料理要贾母的坟基后事,船回去的路上遇到天降大雪。他打发众人上岸投帖辞谢朋友,自己在船里写家书。
正写到宝玉,便停下抬头。
忽然看见船头的雪影里站着一个人,光头赤脚,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对着贾政下拜。
贾政没看清楚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
那人拜了四拜,贾政正要还礼迎面一看,不是别人,竞是宝玉。贾政大吃一惊:“可是宝玉吗。”
宝玉飘散离去。
贾政不顾地滑,急忙来赶。
追到小山坡上,人已不见。
等到小厮追来,贾政让其不必追。
“宝玉是下凡历劫的,竟哄了老太太19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说到哪里,掉下泪来。
贾府被抄家,母亲离世,儿子科考考上了,却出了家。
可想而知贾政心里多伤心难过。但是那又怎么样了,这是孩子的选择,做父亲的唯有写家书,告诉家里人不必想念宝玉了,写完了赶回家里,家里还需要他。
这就是一位50岁中年老父的无奈,天塌下来他还要撑着。
我们不必苛责父母养育过错,因为她们身处的背景有时代的影响和印记,他们所承担的所有,家务家族家庭孩子,这已是他们能做到的最尽力的。
有时候我们看见养育路上别人的或者自己的问题,大可不必烹饪而杀之,我们看见的是真相,却非真相的全貌。
理解和体谅这些为人父母,而不是以我们的认知去评判,也是一种善意。
作者:童异鹿 沈嘉柯创作营学生,小说作者,百人口述史作者,海豚童书,DJ晓苏签约作者,作品见于楚天都市报,武汉晨报,武汉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