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德经》时,我常说:“世人求成功的多,求道的少。求物质的多,求精神的少。可我偏偏讲的是道,一个很多人不需要的东西,一个常人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个老子眼中最宝贵的东西。那么为何老子的人生观和常人迥然不同呢?……”
老子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很少,跟随我的人就更难遇到了。
这首先是关系到一个人的信仰问题。今年暑假我去西藏,得知藏族群众笃信佛教,很多人都把家中所有的珠宝捐到寺庙,而不会留给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那样会让孩子产生惰性,不思进取。当我看到很多衣衫褴褛的藏族群众以额抵地绕着大昭寺磕着等身长头之时,我想到诗人海子的一句诗:“今夜九十九座雪山高过天空,令我彻夜难眠。”
一个人的信仰会决定他行为的方式。老子信仰的是道,他认为道比生命中的其他拥有更重要。我最初接触他的理论时,发现老子的理论揭示的是宇宙实相,能够从根本上拯救人的心性,于是边研究边推广,不知不觉走过了十几个年头。
考虑到市场需求,我也曾想放弃对于老子文化的研究,而转向一些大众更需要的、当前更热门的课题。但一个人见过了高山,就知道什么是平原。见过了大海,就知道什么是小溪。
深入老子的智慧后,再去看那些符合流俗的文化,感觉味同嚼蜡。我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婉言谢绝了很多家机构的邀约,用很长一段时间,几乎足不出户潜心专注于《道德经》的研究。
在研究老子的过程中,它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尤其对我的身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经常与我互动的群友中不乏一些成功人士,他们的实践经验让我在道学文化的应用问题上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因为研究道学,我失去了很多赚钱的机会,但得到的东西却是金钱无法比拟的,有些东西只有亲历才会懂得,语言往往是苍白无力的。
我不禁想到老子的话:“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知道我的人太少了,如果多了,如何体现道的尊贵呢?老子说:“圣人被褐怀玉。”圣人表面看起来很朴素,怀里却抱着美玉。
我想老子指的这块美玉就是圣人看到了与常人完全不同的精神境界,这个境界往往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常人只有觉悟之后才能理解圣人的境界,因为觉悟的人少,所以明道的人自然很稀少了。
想当年,有谁能理解子期死,伯牙终生不复鼓瑟的知音之情?相识的人很多,相知者能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