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究竟是几点起床?
如果一个人每天晚上12点以前睡觉,规律性每天4-6点时段起床,有痛苦,有挣扎不情愿,有各式各样的不想起床的借口,还是在6点以前起床就是早起了。
每天累计睡眠6个小时,也可以8个小时,避免熬夜。
早起必备的条件不是时间上越早越好,而是早起要实践干点什么,可以跑步,可以化妆打扮,可以学习新的技能等等,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出作品。
早起最重要的意义
早起最重要的意义是比不早起的人,硬生生多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干点什么。
早起足够多的时间准备今天要做的事情,不断学习积累获得更强大的自我,比别人多几个小时的学习、生活体验时间,长期积累下来就是财富。
粗略算一笔账,一天比别人多3个小时,一年比别人多112个X8小时,也就是比别人工作的时间多112天,这还是只算了300天,最重要是自己愣是一下子多了这么多时间,那么你想要做个事情出来的概率至少在时间的维度上,已经占了优势。我们每个人都是多个变量综合的结果,出身和地位我不能改变,但是这点上面我是可以改变的。
对于你而言,早起是不是这样一种看法
早起在很多人看来是反人类的。
也许都这样想:
他们是铁人吗?都不要睡觉吗?;
我不行,我要保证自己每天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的,白天上班没精神,上课没精神;
我睡得晚所以不能早起;
老年人才早起,年轻人可以多睡一下懒觉;
每天上班都累成狗了,能多睡一会儿就睡一会儿;
那些早起的名人都不是我们这样的一般人,我只是个普通人,我赚不了他们那么多钱;
这么早起来干嘛呀?;
我醒来在床上也可以思考问题的;我很多想法都是在床上想通的;我在床上也想着工作呢;
与其自己痛苦挣扎还是起不来,倒不如就不早起了,反正自己也起不来,挣扎的时候心真累;
那些名人什么都可以买,吃的保养的好,精神就好;
再说他们也不用挤公交挤地铁,他们可以在飞机头等舱休息,我们只能在地铁上打瞌睡这休息的质量就不一样好嘛。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就是那个不能早起的普通人
名人都是人,他们都是血肉之躯,他们之所以比我们成功是因为很早看清了这些事情。
知道了时间的宝贵和利用时间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会践行,最大化的挤出时间。
他们眼光都放在未来,所以惶恐自己今天是不是有所成长和收获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如同腾讯和阿里的发声,他们并不担心今天的业务,而是担忧未来的业务能力。
他们不是什么铁人,这是优秀的一种习惯。
保持合理的睡眠时间,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中李笑来提到自己的睡眠时间只有4小时,在中午和下午的时候各安排一小段时间补充睡眠,另外再安排一段时间进行冥想。总共这些时间加起来有5-6个小时。
早起的习惯同其他优秀的习惯一样,习惯提早准备交换的资本,不断迭代自己的大脑操作系统,让自己一直有竞争力。
有些人只要睡4个小时,他们的身体精神状态都很好,没有研究表明如果是睡眠时间少于5个小时就会致命;
相反是晚睡熬夜的人群容易患各种疾病,甚至猝死。
小时候被教育一天最少要睡8个小时,这个是专家的建议,但是这个专家现在在哪里?
我们自己没有取证过,没有自己实践过,盲目信任了专家的言语,而且不分年龄,不分自己人生所处的阶段,只迷信权威。
或者说是用这样的自己没有找方法深入了解,只道听途说的文章当做自己不肯早起的借口而已。
最近阅读到什么样子的休息的休息是最好的方式?根据科学家们分析得出最好的休息居然是阅读、独处、亲近自然。没有提到说睡觉8个小时以上是最好的方式。
相反是阅读这样要耗费注意力,耗费精力的事情排在最前面。另外独处和亲近自然都要求人在这样的活动中,注意力相当集中。
无论是白天的上班还是学习都是需要人去倾心投入的,这个跟自己的热爱很大的联系。
如果自己对工作没有兴趣,每天上班都没有兴趣,因为在上班的过程中,懒得动手,消极懈怠,更加不用说通过实践获得过什么成就感了。
早起这个习惯是排斥这样的人群的,他们天生就不合拍。
如果在上班和上课时间里面,不将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放在课程和上班内容上面,玩手机看新闻到处乱逛会一点一点将你的经历消磨殆尽,关键是这些看的动作,没有任何关于你自己实践性行为产生,自然就没有了结果的产生。
甚至可以说是排除了所有好的可能,留下的都是糟粕,比如越来越困,越来越累,没有成就感,热情磨灭了,生活无激情。
迫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自己被迫做一些事情,但是为了应付而应付,自己没有主动思考,主动选择的事情,做了之后参与的喜悦感其实是很低的。
思考的过程其实是痛苦的,不畅通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们很难在床上思考的时候有这样的感觉,多数时候都是思考了一小丢丢,转个身又睡着了。
很多名人,如果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一觉醒来想通了,都是基于他长期的思考积累,并不是睡觉醒来那一瞬间将问题想通了。
起早这个事情本身就是痛苦的,没有人觉得他是快乐的。觉得快乐的时候,都是因为自己在起早的过程中实践了,获得了体验或者技能的提升。
这个顺序是先要起早,才去实践获取体验和技能的提升。
我们搞不清楚事情的顺序,我们人的本性总是觉得要先得到好处之后,我们再决定这个事情做不做。
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实的说早起就是痛苦的,先要早起实践,才会有收获。
我们的想法都很功利,都想先获得什么,自己才愿意去做什么。
这样的想法最终的结果是因为你选择了在床上睡觉或者挣扎度过,你什么都获得不了。多数人甚至连不愿早起的痛苦都没有体验过,因为他们认为早起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真正有质量的思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真正的思考不是诞生在床上,真正的思考会集中你所有的注意力资源,动用所有你的储备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一个概念,要用到纸和笔,电脑,在这个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经常有抓着自己头皮要发疯的撕扯。
国际象棋高手甚至在思考的时候,头皮发热发红。我们并非要做到如此“身体全部被掏空”境界,至少会衡量自己的思考质量。
如果你在床上的时候,没有这样的体验,那么你的思考是无效的。
了解了认知误区,就可以开始这些行动了
不能早起的本质在于:早起与自己所认知的生物钟概念是相悖的而且自己也从来没有获得过早起的好处。
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让自己有作品,而不是连记忆都没有的“睡眠”。
如果是用来健身,最小的好处也是增强自己的免疫力,少生点病,适当的锻炼身体肯定没有什么坏处。
如果是用来学习,短时间可能看不出来什么效果,积累的时间越多,学习的效率技能越高,知识变现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最小的好处,看了那么多书,总是比那些在还在睡梦中的人要多一点见识。所谓见识决定命运嘛。
如果是用来处理家庭事务,也是不错的选择。相比起床晚了,早餐来不买,衣服来不及搭配,妆容来不及描化,孩子来不及轻柔地跟他说早上好,爱人来不及跟他从容的会心一笑。
如果用来写作,这样记录你的思想,还可以分享给其他人。比如获得雨果奖的郝景芳,晚上要陪伴孩子睡觉,每天早上5点到7点是她个人的写作创作的时间的。
用这些时间,完成了很多作品。作品携带着你的思想面世,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呀。
你感觉到早起最大的意义了吗?早起的一大块时间段是最好沉浸自己的思考,并且付诸于实践,得出作品的时候。
其他的时间,世间繁杂,我们注意力被大面积收割,我们却浑然不觉。上班或者上课,我们的时间都在被分割成很小一块,密度高的时候大脑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更不要谈深度思考。
只有早起营造出来的一大段时间,没有了外界喧嚣,我们更容易独立思考。
那么早起是不是有什么秘诀技巧,元认知方法?
如果接受受了早起的观念,意识到他将对你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对你来说是个良好的帮助,你深入思考过之后得出这是你不得不必须要做的事情,其实早起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人因为观念的改变,才会有行动的改变。
本质上我们是要让早起成为自己的“刚需”。就像是因为自己太穷了,所以一定要马上赚钱一样的“刚需”。
理论上来说,这个“刚需”是忍受不了哪一天休息的。因为休息就代表不能赚钱了,那就不是“刚需”了。
接受这个现实之后,我们开始谈谈如果做到早起,起步阶段我推荐执行意图的范式:
锻炼愿望:早起跑步
最佳结果: 回到以前的状态,身心舒畅
障碍:早上起不来,感觉很困,感觉很冷,别人都没起来,我也不用起来;
计划关键点: 克服、预防、抓住机会
if-then语句:
如果6点闹钟的时候感觉很冷,很困,看别人都在睡觉,那么我就带着运动鞋到外面跑步;
这是我自己做的执行意图,开始的时候,自己要把所有阻碍自己早起的因素都罗列出来,然后通过简单的如果,那么句型,对自己的下一步做计划,这个方法是基于大脑的运行机制设计的。并且通过大量的试验得出的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人类的大脑喜欢脑补,比如我们看小说的时候,会自动补全信息。如果那么语句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因为我们碰到障碍的时候,如果句型产生了,后面一句就是自己所处的时间地点的具体行动,这样更容易让人产生行动力。
第二步就是记录自己的执行情况和早起做过的事情。可以用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每天早上记录一下当天的情况。每7天做一个总结。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像其他习惯一样,这是无法速成的,要像培养一盆水仙花开花一样,每天看看他,瞧瞧他,知道他开花的那天,收获开花那一刻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