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

林语堂赞其一生是“人生的盛宴”,在中国历史上,还找不到谁的生活能比他更丰富精彩,还找不到谁能比他更善于发掘生活的乐趣。

这人是谁?苏东坡是也。哈哈哈哈,李白是仙根仙骨,打出生起就是“神仙”,神仙一世,从出生起就一直飘在天上,但是苏东坡却是俗人修行,苦修多年,最后一步登天,虽为“神仙”,却逍遥世俗间。


我对苏轼的评语就是:不论世俗如何粗糙磨人刀刀致命,我自满面精致风情万种岁岁心安。

接下来,且听我说,苏轼的故事。


一.天才出生,惊才艳艳。

北宋中期,公元1037年,四川眉山,苏轼出世。

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生下三男三女,前四个孩子相继夭折最后只剩下了苏轼和弟弟苏辙。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你知道《三字经》这句话说的是谁吗?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发愤读书的苏洵给两个儿子苏轼、苏辙提供了一个大宝藏——满屋藏书。苏轼两兄弟就这样从书堆里泡大了,想不成才都难。

如此苏洵对儿子的教导非常严厉。严厉到什么程度?曾有轶事:外出办事前,苏洵丢了一本《春秋》给儿子,嘱咐说:“我回来之前,必须给我背完,要是背不下来,你就等着挨收拾吧。”结果老爸回来前,苏轼才背了三分之一,整个人为此提心吊胆,夜不能寐。甚至六十多岁时,还梦见父亲监督背书,可见苏洵对他要求之严苛。

你们想想,一个老头做梦被自己老爹吓醒,要背书,哈哈哈场面实在难以想象,苏洵到底是有多严格?大家也可以读这首诗感受一下: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坒春秋余,今乃初及桓庄初。 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钓鱼。

就这样,在苏洵的严格要求之下,苏轼每天都是背背背,一直到把80万字的《汉书》倒背如流,而苏轼的天才特质也慢慢显现了出来,他在十岁的时候,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黠鼠赋》,文章中说道:“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说:“人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却可能会在打破一口锅的时候失声尖叫;人能够搏击猛虎,可是在见到马蜂、毒蝎时不免有些害怕。”小小年纪就有这种见地,确实令人叹赏不止。

二、考中进士,扬名天下


公元1057年,20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在老爸苏洵的带领下参加科考。

当时礼部出的命题作文,名字叫《刑赏忠厚之至论》,意在论述君王在奖惩上宽大为怀的原则。


在那个“七十少进士”的时代,经过层层选拔,二十岁的苏轼,各方面完全碾压同龄人,可第一次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的考试的时候只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样的天才少年怎么会屈居第二?里面还有个故事。

1057年, 这一年科考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副主考官是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这一年参加考试的考生真的是最强阵容,除了苏轼、苏辙,还有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单单就这十人,后来都对后世千年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这一届科考,也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考卷收上来后,欧阳修读到其中一篇,发现立意高远、文笔老道,该拿第一。欧阳修的学生曾巩也在考生之列,他心想:“嗯,我文笔天下第一,写得这么好,肯定是我的得意学生曾巩。”为了避嫌,他就把这篇文章列了个第二。欧阳修本来是为了“大义灭亲”,结果揭开卷名一看,不是曾巩写的,就这么阴差阳错,苏轼只拿了第二。

这之后,欧阳修开始搜集了一些苏轼的文章,看着看着,只感觉到汗流浃背:“天才,天才,三十年之后,肯定就没人再知道我了,如此英才,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出人头地”这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在这之后,苏轼又靠着自己的一支笔一张嘴,在制科考试中拿了个百年第一,官职也是一路狂升,势不可挡,从此之后在京城一战成名,成了文艺圈远近闻名的大红人。

苏洵专门写过一篇《名二子说》,从名字入手分析,告诫孩子该怎么做人。文章里写道:“一辆车子有轮啊,有用;轮上有车幅,有用;车上有车盖,有用;这都是最有用处的几个部件。有个小部件好像没太大的用处,叫什么呢,叫轼,就是车前的一个横木。车子颠簸得厉害时,人可以抓一把横木。大多数情况下,横木没什么用处,可是少了这个横木,车就不完整了。”苏洵对苏轼说:“我给你起名‘轼’,就是希望你如‘轼’一般,不显山不露水,做人,不要那么锋芒毕露;你有才华,你也给我憋到肚子里,一点一点地渗透出来。”结果,苏轼完全没理会他老爸的良苦用心。

苏轼轰轰烈烈火了之后,第四年,1061年,朝廷举行了一场制科考试。何为制科考试?就是皇帝为直接选拔特优人才设置的考试制度。这个考试那可比进士考试高大上多了,据研究表示,北宋南宋录取的进士一共有4万多人,但制科考试录取了多少?只有41人。要中榜,那比中六合彩特等奖还难。制科考试设置分为一二三四五等。一等二等,要求太高,就是虚设。对于普通寻常人,第三等实际就是最高等级。北宋建国100多年来,也只有一个叫吴育的人考过一个第三次等。这一年,苏轼两兄弟都参加了制科考试。结果苏轼得了第三等,苏辙得了第四等。宋仁宗高兴坏了,连连感慨:“朕为子孙后代得了两位清平宰相!”

三.仕途之路,烈火烹油

金榜题名后,苏轼步入仕途,因为科考的成绩实在太优异了,欧阳修又把他捧得那么高,朝廷就让他去帮凤翔知府处理公务。25岁的苏轼天生傲气,完全忘了当初他爸告诫他的要内敛光华,觉得凭借自己的才华,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伟业。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刚到凤翔时,知府宋选非常器重他,对他写的公文一字不改,苏轼的能力得到官民的交口称赞,因此而落下“苏贤良”的美名。可没多久,来了个新上任的知府,为官30年的陈希亮,行事严厉、为人刚直,对苏轼所拟公文严格审查,大动“刀斧”。心高气傲的苏轼一看这光景,傲气的苏轼心想:“你这是对我有意见啊?”


更有一次,一个衙役在陈面前称苏轼“苏贤良”,话音未落,陈希亮当面训斥道:“小小签判,何以称贤良!”直接叫人把衙役拖出去当众鞭打。到了这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按照官府规定,官员们应该聚餐,谈谈最近为官的体会和心得。苏轼心高气傲,因受到排挤,聚会也不稀罕去了。陈希亮直接一口气罚了苏轼整整八斤铜。这样一来,苏轼就更不爽了。

嘉祐八年十二月,陈希亮命人土建一座“凌虚台”,想让苏轼来写一篇《凌虚台记》。苏轼觉得“报仇”的机会来了,非得找个机会讥讽一下陈希亮,于是他在文章里怎么写的呢?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意思是说:事物的废、兴、成、毁,难以预料,凌虚台也一样,何况人的得与失?言外之意,其实非常的明显:人啊,别看你现在春风得意,总有一天你会从山上跌下来。

过《凌虚台记》后,陈希亮却不恼,对身边人说:“我和苏家世交,是苏洵的长辈,视之就像自己儿子,看苏轼就像孙子一样。平时之所以那样对待他,就是因为他少成大名、年轻气盛,怕他会因为太顺而目空一切栽跟头,没想到他对我意见这么大!”


随后对手下的官员说:“《凌虚台记》一字不改,刻于高台。”陈希亮是做事非常严谨的官员,绝对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小人。多年以后,经历人生跌宕的苏轼,回望自己的年少气盛,应该会非常惭愧吧。可当时的苏轼,觉得自己是上山的人,却不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反对变法,惨遭陷害。

凤翔三年任期结束,苏轼被调任回中央任职。这一年,力图变法的宋神宗,

正式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准备大刀阔斧地改革变法。新党和旧党之间的斗争也越演越烈。


这里需要提一个历史知识,北宋后期政坛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党争——新党和旧党之争。新党以王安石为首,要改革,要变法。旧党以司马光为首,要保守,要持旧。两派互不相让,斗得你死我活。

其实除了文笔好,苏轼当官也很厚道,总是为百姓着想,但是仕途之路却偏偏遇到了王安石变法,当时朝廷上的官员被分为了变法派和反变法派,说到底,这时苏轼还未到而立之年,仕途才起飞不久,他一个萌新,要面临站队,两边都是大佬人物,每一次都是神仙打架,苏轼战战兢兢,生怕站错队,因此他既不新也不旧,既不左也不右。但苏轼骨子里还是本着为国为民的思想。

“我不站队,我只看这事对老百姓好不好。”,因此,从这点上看,苏轼是不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因此他的思想是属于反变法派,他的观点是:“这不是胡来吗?哪有力度这么大的改革?到处都是漏洞,百姓苦不堪言。”

可没过多久又开始批评旧党:“改革虽有弊端,但也有很多益处,不能全盘否定。”

苏轼虽然心是好的,但是却是个刀子嘴豆腐心,他锋芒毕露,有话直说,毫不掩盖,却也得罪了不少人。年轻的苏轼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新法,今天写一个《上神宗皇帝书》明天写个《再上神宗皇帝书》给宋神宗告状,还说:“既然这样,那我不在朝廷待了,我要去地方造福百姓。”

在新旧两党的反复得势和失宠中,苏轼总是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新党看他像旧党,旧党看他像新党。”左右不受待见,所以经常被“误伤”。从政40年,他竟被贬谪流放了33年。最高时,他做过中央部长、皇帝秘书,最低时,他做过县处级民兵副团长。在那个时代,官员几乎都会选择站队。不从“新”,就仗“旧”,以求飞黄腾达。如果苏轼也如此,本可以官拜宰相。但他就是不:“我不看新旧,只就事论事。”他从不违心地阿附于任何一方,“你做得好,我就点赞;做得不好,我就拍砖。”官可以不做,命也可以不要,但要我说违心话,苏轼做不到!

王国维说:“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屈子、渊明、子美,即屈原、陶潜、杜甫。而这个子瞻,就是苏轼。

不论“新”当政,还是“旧”临朝,不管是仕途顺达,还是逆境当道,苏轼都始终保持着人格的超然独立,不因“进”而流于逸乐,也不因“退”而短其气节。从这点看,为从政者,他是一位真正的君子。可惜就可惜生在积贫积弱的年代,碰上了王安石变法,

天才还是太骄傲了,现实却很骨感,后来神宗皇帝也拿苏轼没办法了,于是一道诏令下来,苏轼就被外任到了杭州。

就是从这个时间节点开始,苏轼开始了他的悲催官涯生活。

变法派的小人针对苏轼发起了一场文字狱:“谁让你最积极,话最多,影响力最大呢?”就这样,苏轼被诬陷进了御史台的大牢里面,关了差不多三四个月,史称“乌台诗案”。

他在大牢里,受尽了折磨,瘦成了皮包骨,甚至连自杀的药都准备好了,没打算可以活着出去。可是,后来为苏轼求情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就连已经退隐的王安石都出来给苏轼求情(可见两人是君子相争),同时宋朝皇帝祖先立了一个规矩说:“不能杀士大夫。”

苏轼这才没有被杀头,但是出狱之后,苏轼就从一个市长,被贬谪到湖北黄州,还是个被软禁的犯官叫做“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多么残忍,这就有点像少爷身子奴才命。

五、被贬黄州,花式过活

也是从黄州开始,苏轼整个人生,硬生生就转型了,这就像一个锋芒毕露大大咧咧的少年郎突然变成了一个不会说话只会乐乐呵呵的哑巴。苏轼便开始了通过“自我麻痹”来获取“人生财富”的道路。

苏轼带着一家20多口来到黄州。可副处级干部,工资实在太低了。“我没法养活一大家子人啊。”于是他就去求见黄州太守徐君猷,“能不能帮我想个办法。”徐君猷刚好也是苏轼的粉丝:“那我把东门土坡50亩荒地给你吧!”苏轼带着一家人,开始了垦荒种粮大生产。这片坡地虽然贫瘠,但足够大,

种上粮蔬,倒也勉强可解决一家温饱。苏轼万分感激这片城东门外的土坡,于是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东坡居士。一日,苏东坡与友人刘倩叔共游南山。友以蓼菜、新笋等野菜相待,苏轼品尝后,举箸慨叹:“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住的方面,虽然房子很破,但是苏轼说:“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什么意思呢?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苏轼说:“我这房子虽然漏雨是吧,但是我这是江景房,我出门直走就是江,江里的水可是峨眉山的水,而且这江上的山、水、风、月都是我的。我听说那个谁谁谁造了一个很豪华的园子?和我这比怎么样?比不过吧!而且他的还要交税呢,我的还不用!”可以说是蜜汁自信了吧!

再说说吃,虽然他吃不起富人吃的羊肉,只能吃穷人都不屑于吃的猪肉,但是苏轼愣是用这没人要的猪肉做出了一道千古名菜“东坡肉”

而没酒喝苏轼就自己学造酒喝,于是出现了“东坡蜜酒”,没衣服穿就自己设计,还出现了“东坡帽”,这东坡帽后来还被北宋文人竞相模仿,也就是后话了。

钱花完了就种地,搞一块没人要的荒地起名为“东坡”自己还号称“东坡居士”,顺便盖个房子起名叫“雪堂”,种上竹子、种上梅花,说这是自己的书房,平时在里面画画《枯木怪石图》写写《寒食帖》,再顺便自恋地感慨一句:“呀!我可能是陶渊明转世呢!”。

没事干了,他就到处找乐子,跟周围的农民嗑瓜子讲鬼故事,吃到个很酥的饼就起名叫“为甚酥”,喝到加多了水的酒就叫这酒“错放水”,今天自己去赤壁玩一下,顺便写一首《念奴娇·赤壁》,心情好了约朋友去赤壁玩一下再写首《赤壁赋》,晚上睡不着觉再去赤壁玩一下写一篇《后赤壁赋》,结果都成了名篇,妥妥把穷日子过成了人间天堂。

苏轼在黄州写的诗成了名篇、做的“东坡肉”成了经典,“东坡”无人不知,“为甚酥”“错放水”成为了千古玩笑话,“东坡帽”被人追捧,《枯木怪石图》《寒食帖》都成为了无价之宝。谁能想到这些丰富的精神财产,都是苏轼在黄州当农民和罪犯的时候干的?还真是谁也挡不住天才的光芒呀!

第二年三月初七,朋友劝苏东坡:“这片地太贫瘠了,种什么收成都不好。

离这不远的沙湖,有块稻田要出售。卖得也不贵,你可以去买下来。”苏东坡觉得这建议不错,便和朋友们欣然前往。哪知走到半路,突然天降大雨。朋友们东奔西窜,狼狈地找地躲雨。苏东坡却悠哉游哉,一边走路一边吟诗。回家后,他就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把苏东坡悟道“人间有味是清欢”后的超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诗意,是失意的铠甲。诗,是东坡的热爱,也是他失意时的盔甲,是对抗生活的小确幸。当命运被拽入低谷,总要有热爱去化解这样的悲伤。东坡在赤壁时,也是他人生低谷时。这个戈壁已在此等候他千年,它把所有的一切都为这个失魂落魄的失意诗人准备好了。

那时清风徐徐,江面如镜,东坡一饮而尽,吟诵起诗来。这才会感到残酷世界里有了些快乐,困顿都随酒气蒸发,他眼中只有江山明月。

他已年过半百了,尝遍了人间的冷暖,他并没骂这人间,只是悄然来到了这个地方,喝一壶酒,吟一首诗,就已经很开心了。

如同所有伟大思想的诞生一般,苏东坡也用诗文凝练出了人生哲学。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若从事物易变一面来看,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若从事物不变的角度看,万物与我都是永恒不变的。

变与不变的辩证,让苏东坡真正意识到:所有的困苦都将逝去,永恒的是自己的初心。他用诗给予自己安慰,也不小心安慰了后世的我们。

人生有点热爱,有所坚持,灵魂就有所寄托,就能在枪林弹雨的现实世界中,找到一个屏障。

曾一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中有两个生日,一个是自己诞生的日子,一个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

苏轼就在黄州迎来了另一个生日——他真正理解了自己。苏轼就此死了,而另一个苏东坡就此活了。

由此苏东坡的后世传唱名篇,几乎全是遭贬期间的佳作。值得一提的是,当中我很欣赏的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是出自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此句的出处是《孟子·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指的是一种主观精神修养。“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意思是说胸中有“浩然之气”,就会感受“快哉此风” 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之风,其实要我去理解,就是达到一定境界,不光可以感受到,还可以幻化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即是:身似浮云,意随长风,浩然天地,逍遥人间。

1082年,苏东坡贬官黄州的第三年。这年寒食节,下了一场很久的雨。苏东坡凝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帘,于是研磨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寒食帖》。这纸《寒食帖》,若论诗意才情,在苏东坡三千多首诗词中,实在是平平。但那起伏跌宕的书法意象,却震撼千古。

这张帖,乍一看,字形并不漂亮,时大时小,时长时短,时宽时窄,时疏时密,似乎完全失去了书法所讲究的规矩和法度。但随意率真,恰恰是《寒食帖》的最大特点。世人之书法皆追求俊挺华美,而苏东坡在经历几番起起落落后,终于悟道“人间有味是清欢”,所以在艺术上再也不去追求什么法度规矩,为文写诗填词作画只强调个人心境的自然流露,

“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快也。”

从此,他所有艺术门类都迈入超级大师境界。这纸《寒食帖》,就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第一哈哈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祭侄稿》。


六.仕途转机 平调徐州

这次终于不是被贬,是平调,苏东坡被调往徐州做知州时,刚上任一个月,就遇到黄河泛滥。洪水汹涌而来,把徐州城团团围住,徐州城就靠一座城墙把洪水挡在外面,城墙若一垮,全城百姓都会完蛋。百姓人心惶惶,都准备四散逃亡。苏东坡却派人在城墙上搭了个草棚。

他不回家,就住进了这个草棚里。“我都不怕,你们怕什么呢?”见市长如此无惧,民心就安定下来了。民心一定,苏东坡就带领百姓抢修堤坝。在城内修一条堤坝,从里面托住城墙。修了一月,洪水还是不退,老百姓都累瘫了。苏东坡便跑去向城内禁军求援。禁军本来只听皇帝号令,地方官无权调动。但禁军头领看到浑身泥浆、面容憔悴的苏东坡,眼睛顿时湿了:“文官尚如此,我这个武官岂能为了保命而误苍生。”他立命禁军跟随苏轼抢修堤坝。堤坝修好了,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保住了。

80多天后,洪水退去。苏东坡却毫不停息,带领百姓在城外大修水利。北宋时,黄河泛滥周期大概是四五十年。洪水退了,苏东坡本可以完全不管了,因为他的任期内不可能出现第二场洪水,但他依然大修水利,他不追求任期效益,只求为老百姓多干几件实事。很多官员一遭贬谪一受打击就自暴自弃,但苏东坡不,无论遭遇什么不公平对待,他都始终坚守一个原则: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他有句名言——“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所以每到一个地方任职,他都活得像雷锋。

流放杭州,他疏浚西湖,修建了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流放惠州,他改善民生,设计了广州最早的自来水供水系统。

流放黄州,他大兴慈善,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孤儿院。

真可谓“苏轼流放三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苏东坡每每离开此地、调任彼地时,当地老百姓便夹道相送,涕泪横流。苏东坡实在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好公仆。他的工作哲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 “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成了,固然值得欣喜;败了,我也坦然无愧。


七.造化弄人,一贬再贬

或许老天都看不下去了,宋神宗竟然对苏轼心软了,想要提拔他,可是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而新把持朝政的高太后也非常欣赏苏轼,可以说是风水轮流转,苏轼在黄州呆了四年后,官职一路狂升,做到了副宰相的位置。

虽然最后还是因为党争,为了避开锋芒,苏轼去了地方任职,但是他也没闲着,今天造个苏堤,明天搞个三潭印月,现在西湖八景中苏轼造的“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还立于不败的地位,可以说他又发挥了一把建筑大师的威风。

可是,没过多久,风水又轮流转,高太后去世,崇拜自己爹的宋哲宗亲政,这次直接把苏轼贬到了更远的广东惠州。惠州可以说是一个死亡之地,怎么说,自古以来,这个地方,基本上去到这里的官员非死即伤,基本上电视剧动不动就发配岭南,是一个区域,就基本上这辈子就交代在那里了。

可往往没想到,苏东坡说了一句: “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可是异地心安的苏东坡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变法派看苏轼还过得挺滋润,过得滋润是吧!直接把苏东坡贬到海南岛去,苏东坡创造了中国文人为官的吉尼斯历史,就是被贬次数最多,被贬区域最远,

就这样六十多岁的苏东坡,拖着病体,又被贬到了海南岛。要知道之前我写过万维六十一已经去世,苏东坡还在一贬再贬,可是到了海南之后,苏轼依旧不改乐观,虽然海南“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但是可别忘了,苏轼的适应能力超级强,他开始了自己的荒野生存,比如说:在桄榔林里盖房子,学习当地的语言等等。我实在无法想象一个六十岁的苏轼光着膀子在海南操着一口海南味普通话在桄榔林里盖房子的场景。

一个六十多岁,被贬到海南岛,进行荒野生存的苏轼终究还是没有被生活打败,依然保持着自己一贯的天真和幽默,好好活下来了。

苏东坡硬是把这个蛮荒之地变成了“诗和远方”。没有好吃的东西,他就开发了牡蛎。自己找乐子。他居然办起学堂,教起了书。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这句话,简直就是为苏东坡量身定做的。他后半生的处世哲学就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我要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大的快乐。”

于是,他活成了宋朝的一个传奇,也是中国文人史上的传奇。

八、一代创奇,终将陨落

宋哲宗竟然也是个短命的皇帝,他居然在1101年就去世了,本来没想着活着回去的苏轼,居然把新皇给直接熬死了,他居然活着回到了大陆。

历经劫难后,苏东坡离开海南,却在常州一病不起,弥留之际,好友维琳方丈在他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说这时候,你该想着西方极乐世界!苏东坡却以“着力即差”回复。在他看来,我用心地活过每一天,哪还需要一个独立的极乐世界呢?那之前,途经金山寺,他曾总结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苏轼身染重病最终在江苏常州去世,就这样一代文豪,就此陨落。

九、文艺全才,乐观豁达。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天才少年,少年得志,党派之争,乌台诗案,黄州罪犯、副宰相、惠州罪犯、儋州罪犯,病逝常州。可是尽管苏轼的一生命途多舛,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苏轼就是“生活不如意,唯有尽力活”,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都能成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诗歌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在词作方面,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书法方面,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

在绘画方面,他是中国文人画开创者之一。

诗、词、文、书法、绘画,样样皆是大师。

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所谓审美境界,我理解就是要活得美,活得有意思。精神世界要丰盈有趣。

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实用太没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他真的把生活活成了“诗和远方”。 人应该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审美的人生不容将就,即便坐销岁月于幽忧困菀之下,也要尽可能保留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精致的生活艺术,活出人的样子。世俗越粗糙,越需要审美地生活——这就是苏东坡的生活哲学。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写道唐宋有贬谪经历的大诗人,看他们现存的诗词里,带“笑”字的篇数占比有多少。

东坡约3000首,有344首带“笑”,占比11%;东坡的偶像白居易,被贬江州,2741首有171首出现“笑”字,占比6.2%;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柳州,一生154首,仅7首带笑,占比4.5%;

而史上忧国忧民诗人杜甫仅为3.9%。

由此也可看出,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我太难了,但我一笑而过”,是苏东坡本相。他热爱生活,能在满目疮痍的日子里挑出快乐,在枯燥无味的路途中点出色彩。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是无论生活多难,也能让自己快乐。一个人,只有开始接受生活,与自己和解,才会更坦然地面对波折的人生,也才能学会如何利用外界让自己身心愉悦,找到自己的生活品味。

就如松浦弥太郎说:你的爱好,你的生活方式,都是为了取悦自己,当你懂得取悦自己,你的生活自然有了品味。

所以,他让自己开心,也顺便取悦了世界。他是当之无愧的生活艺术家。因此,我们也要记得,给生活比个耶!

总结:完美男神苏轼,苏轼诗、文、书、画全才,在思想上,虽未自成一家,但也是一个很有思想深度的人。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得天独厚,其诗文不写“三伪文学”,其书画不写“三伪艺术”,成古典文艺之最高峰,其诗文书画,均集古今之大成而自标一格。其词不写三伪文学,堪称千古之典范,胡寅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之前我写过李白,杜甫,王维,世人难免会将这些神仙比较一番,抒发各有所爱之情,这也正常,但话说回来,到了这个境界,已经不是孰高孰低孰好孰坏的层次,而是艺术瞻仰的高度,用艺术的眼光去学审美,而不是分高下。

我虽喜太白,也独爱子瞻,但我为什么会喜欢子瞻呢?李白是月下谪仙,他超然洒脱是凛然于世界之上。而东坡大半生,身子都在泥里过活,土里打滚,灵魂却在在云里写诗,在尘世中洒脱。我很喜欢这种接受世俗但不世俗,好好享受现世可以得到的生活心中却也有一片乐土的个性。而且东坡幽默好结交,从东坡传中可以看出他不善左右逢源欺骗自己,而且总是相信人心是善的,官场上知道得罪人但仍要说(哈哈哈可能现在有人不认同这种憨憨性格),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仍保留一片赤子之心,也许我做不到完全这样,但我们都会希望着做一个真实洒脱的自己,便是:千古风流任谁评,缘溪而行斩伶仃。余生唯此舟可渡,江海惊涛不虚行。

最后以一首诗结束今天的分享: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东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24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9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69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7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3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7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0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8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