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回山西大同过中秋。探望老人,亲友团聚,抽空还去邻近的苏木山玩了一趟,安排的满当当。回京这天本是下午的火车,早上老公和家人突然临时有事,要驱车前往郊县一趟,午后返回。时间很紧,我就放弃了随行,留下来休息等候他们回来,再一同返京。
公婆家在一个老牌军工企业,地处大同西郊,名字很好听,西花园。这是一大片工业区,多家企业曾经的辉煌让这里早年间就成了独立王国,工厂,影院,银行,学校一应俱全,不在市区却很繁华便利。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市区内修复了城墙,修旧如旧,恢复古城,扩建新城,变化更大,每次回来都有新感受,正好利用这浮生半日,我可以独自悠闲地进城逛逛,特别是重温一下古城里那令梁思成,林徽音流连忘返的山西古建。
大同是北魏迁都洛阳前的国都,礼佛之俗让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悬空寺以及令狐冲的恒山名闻天下,而实际上这里作为辽金旧都时留下的古建,也毫不逊色,遇到了懂行的林,梁二位知音,也算是重放异彩。
当了二十多年的半个大同媳妇(老公祖籍本为河南),这些地方应该很早就参观过,大概因为当时了解甚少,或者年轻,也不感兴趣,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后来看到些资料,才逐渐知道了它们的历史和价值,年岁大了倒要重新来个发现之旅。我的目标是去号称“辽金艺术博物馆”的华严寺。
1933年秋,梁思成,林徽因等一行由北平西直门坐火车,第二天清晨抵大同,即开始了古建调查之行,首站就是华严寺。梁大师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写道:
“... 大同古雁门地,北魏时号平城,自道武帝宅都于此,迄孝文帝南迁洛阳,凡九十余载,为南北朝佛教艺术中心之一......,梵刹名蓝,遗留至今,有华严善化二寺,驰名遐迩......”。
车行闹市区,有一站就是善化寺,于是下车先来这里。一路问到了南城墙,一面挑剔地审视着,拿它和西安城墙比较,一面也急着找善化寺。路人一指,一回头,兀地就在身后。
空旷的门前几株古柏,古旧的大门紧闭,山门高阔,三座相连,仅在一侧开了小门,游人稀少,甚是幽静。
这是一座始建于唐的开元寺,后毁于战火,辽金重建,是座有些大唐风韵的辽金遗构,刚好历千年左右,明代改名善化寺,是全国仅有的布局完整的辽金古刹。中轴线上均匀地分布着三圣殿,文殊阁,普贤阁,钟鼓楼和主殿。
主殿坐落在高台之上,是辽代遗构,保持了唐的风范:矮,却宽阔结实;由红棕两色构成,没有花团锦簇;屋顶和缓平稳,不夸张;有较大之斗拱,深远之檐出。
殿内有五尊如来佛,泥塑金身,落满灰尘,但丝毫不掩其光芒,比起去过的各地寺庙所见的香火缭绕,金碧辉煌堆砌起来的新塑佛像,更显质朴自然。忽然瞥见殿内的禁拍标示,很愧疚,敢紧收起手机,仔细欣赏起来。
殿两侧是二十四诸天,乃金代泥塑,造型优美,个性突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丑,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装,或是臣子像,或坦膊赤足,或披纱衣似来自异域,生活气息浓郁,很有感染力,塑像微微前倾,不易挂灰,至今保持着艳丽的色彩,堪为国之瑰宝。地下陕西,地上山西,果然名不虚传,今年端午途经朔州崇福寺时,已被深深震撼。那么疑问来了,这些古物是如何逃过几十年前的文化浩劫的呢?
——粮仓。貌似临时工的守殿大姐口音很重,但只两个字我就立马明白了缘由。后藏的扎什伦布寺也是这样保住了历代班禅的金身和灵塔,无论是人为还是巧合,高高摞起的粮垛,是天然的保护屏,只是扎寺的殿外多了至今还依稀可见的领袖万岁的标语,机智地为自己更添一道护身符。
院中普贤阁是一精巧的楼阁,金代遗物,而与它呼应的文殊阁则是毁后仿建的。我看这阁漂亮,就随手拍了一张,回来一查,这单檐九脊歇山顶方阁是现存最古老的殿阁式楼阁建筑之一 ,斗拱和铺作很特别,内部看不到柱子,有关它的断代和斗拱结构研究的学术论文就不少,《中国古代建筑史》里也有多幅梁思成当年手绘的正面和剖面图。
外行看热闹!走在幽静的庭院,满是硕果累累的山楂树,红艳欲滴,忍不住抬手摘一粒,揩两下,入口,忽然意识到是在佛家圣地,头上三尺有神明,罪过罪过,我佛慈悲,恕我。看来逛了小半天,也该出去寻觅吃食,填填肚子了。
大同美食,首推削面。虽说人人都知山西刀削面有名,而在太原,你很难看到刀削面的招牌,也许认定了凡面必是削成,吃法也两地略不同。大同遍地都是削面馆,特色不在削,在浇头,分牛肉和猪肉臊子两种,汤清肉香,面筋道有韧劲,还可以另加当地特制的豆腐干,卤蛋,丸子和烧肉,有名的面馆有老柴,七中,东方等,其实饭时随便找一家小馆都不错,各处人头攒动,热气腾腾,大清早好多人都要来上一大碗面,难舍这实惠家常的美味。还有一种压豆面或抿豆面,就是白面和豆面等粗粮混合,粗粮细做,更有嚼头。
回来几天,有吃削面,今日独自,就找几样小吃吧。出善化寺去往鼓楼,经过华林商厦附近,发现一家浑源凉粉。凉粉也是大同的名吃,以恒山和悬空寺所在的浑源县最出名,有名的品牌是“小媳妇凉粉”,凉粉润滑,汤汁很多,和我们陕西细溜的干拌凉粉不同,也不同于成都的伤心凉粉。它虽然放了很多红油辣椒,但是辣椒带籽,一点也不辣,吃起来唇齿留香,这大概就是凉粉好吃的秘诀。店里人手一块油饼配凉粉,而我因还想着去鼓楼吃烧卖,就留了点肚子。
鼓楼一带原就很繁华,听老公说他当年上学的省重点,大同二中就曾在附近。现在周围的很多单位都外迁了,这里建成了仿古街,与原来的古建连成了一片。无意中问起文庙在鼓楼哪个方位,得知会途径,于是就顺道拐进了府文庙巷口。大同府文庙是明朝由城的另一边迁来,之前这里是云中驿。文庙前身是北魏时的太学,当时北魏孝文帝和皇太后礼佛崇儒,推行汉化,建立了孔庙和太学,算是中国最早的建在都城的孔庙(北京国子监已是明清的事了)。据说文庙之前曾被一所中学征用,也算是“单位对口”了,不知孩子们是不是也受过些熏染。
远观,这是一片古建筑群,兴冲冲来了却发现大门紧闭,原来这里的人好悠闲,竟然有午休,要两小时之后才再开门。我可等不了,好在文庙对面的帝君庙开着,就逛了进去。这是座道观,不大,到最后也没看到什么介绍,没搞清何年何人所建。无心恋战,迅速撤出,因为时间不多了,重头戏还没开始呢。还有,就是我一直惦记着肉饼。
刚才走进府文庙巷口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一家熏肉大饼店,正是饭时,熙熙攘攘,不知是人流吸引,还是“熏肉”二字吸引,忽然就很想吃,但想到一会儿还要吃烧卖,也才刚吃过一碗凉粉,就不好意思啦,于是淡定地路过,暗思忖:若逛一会儿文庙,正好又饿了,出来就在这儿吃肉饼,就近解决,理由充分,心安理得。至于烧卖嘛,等吃完肉饼,逛逛别处再接着战。
访文庙不遇,附送景点帝君庙速览,前前后后也就十多分钟,然后就可以大大方方地折回肉饼店了,瞧,吃货永远会给自己找理由。
熏肉大饼不是大同小吃,是全国连锁。跑到东北的河北人、打响了李连贵的牌子,这到底算是河北的还是东北的小吃呢?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好吃。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配上层层酥脆的饼,咸菜和小米粥,在那一刻,满足了我。
酒足饭饱,正好去爬鼓楼。这是一座明代建筑,有点象西安的鼓楼,不过规模要小的多的多。而今年六月去雁门关时,在代县看到的边靖楼,因楼设鼓,地处三关,宏伟一些,底座是四方城,气势不负其威震三关之名。这两座楼都是典型的明代十字歇山檐建筑,很像。
说到代县,就不得不吐槽一下它奇葩的火车站。今年端午,从雁门关回来我们从这里反京,雨后傍晚打车赶到,火车站竟然是 ——不,开,门(难道不是24小时吗?)。要等到晚上九点多,返京的列车经过前半小时才开,售票,安检,进站同时都在一间教室大的大厅里(设施倒是齐备先进),晚上旅客也很多,当地人大概都习以为常了,会按点而来,被堵在外面的都是如我们一样懵逼的游客,害得我们又临时找地方休息。(扯远了)只是觉得比起它城内城外那些雄伟壮阔,声名天下的的隘口和边楼,火车站挺搞笑的。
晨钟暮鼓,沿着近乎90度的木梯爬上鼓楼,就可以看到与之呼应的钟楼,大概是后修的,远没有鼓楼名气大,据说明清时古城内楼阁林立,但唯有这座鼓楼完整地保存下来,它的断代也是近几年才确定的,之前只模糊地认作明代,近年来当地学者在《四库全书》里找到了一篇佐证,《大同鼓楼记》,是当地太守在完工后请京城的大儒写的,算下来也有500余年的历史了。它的牌匾也很有趣,我站在东向,头顶的是“歌风”,脚下外檐是“云开春晓”,回来查一下,其他几向是“鼓楼”对“声闻四达”,“振德”对“和声鸣盛”,“时雍”对“膽云就月”,意蕴隽秀,画龙点睛,为鼓楼添一丝内涵,真佩服古人的雅趣。
鼓楼不远处有一个纯阳宫,不在攻略中,这应该是在遗址上复建的,因是免费景点,游人如织,更像是一个大公园,里面丘祖殿,吕祖殿中规中矩,后面有湖有园,和济南趵突泉的园子有几分像,不失为民众休闲的好场所。唯一的亮点是后来得知它算北宫,和太原的纯阳宫(中宫),芮城的永乐宫(南宫)都建在一条轴线上。古人还真是智慧,不服不行啊。
逛了半天还没去到此行的重点华严寺,于是加紧脚步穿梭在仿古街。这样,就远远地看到了“凤临阁”。
凤临阁就是当地人推荐的鼓楼烧卖馆,我想象中是个传统的小店,没想到竟是大店。有一大碗凉粉,两个实在的熏肉饼,小咸菜,米粥垫底,这时实在有些吃不下了,况且暗忖会不会店大欺客,不卖我小份,满足我吃饱了还要尝尝的欲望。路过岂能错过,正纠结中,见不断有食客心满意足的出来,就心一横进去了,大不了吃不完打包上火车呗。
瞌睡没碰着枕头,礼仪小姐礼貌的一句中午的烧卖已卖光,我不知是该乐还是该苦,苦于没有尝成美味,乐于不必在饱食之后食不甘味,总之,凤临阁烧卖要成为下次的节目了。
烧卖这东西不常吃,记得二十多年前刚结婚,和老公去云冈石窟玩、回来挺饿,在城里找了个小馆,比照着水饺,要了八两,结果愣是剩了一堆,味道已不记得了,只记住了烧卖可真经吃。后来再吃到,都是众多菜品中的一道,偶尝一二,对我这爱吃带馅面食的人还蛮有吸引力的。
说到大同美食,还要推荐一个—— 羊杂粉,粉汤都够味,用料多少就要看商家的良心了,也是大众美食,几块钱一碗,要是纯肉的就是羊杂汤,要几十快。不过这里靠内蒙,羊肉没有什么膻味,味道和价格都很赞。
眼看着时间一点点溜走,原本以为很轻松的闲逛已有些紧张了,华严寺终在眼前。越过广场前为假日演唱会搭台的排排灯箱,终于拍到了一张被掩住的正门,依然古旧,但很雄伟。
华严寺得名于《华严经》,“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是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的辽金寺庙群,也是唯一一座东西朝向的国寺,据说源于契丹少数民族对太阳神的崇拜。它独有南北两条轴线,建筑依次对称,这在内地也没有,当地人都习惯称为上华严和下华严,上下寺几分几合,中间通门,既成一体,又各有特色。比起善化寺的幽静,这里名声大,人气旺,是4A景区,全国各地的游客云集,正好可以蹭听导游,顺便涨涨知识。
华严寺几经战乱,历代都有修葺,其中最古老最精华的当属上华严的大雄宝殿和下华严的薄伽教藏殿。这两座都属辽代原物,有几项中华之最。
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体建筑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屋顶装饰有巨大的琉璃鸱吻,高达4.5米,由八件琉璃组成,北吻为金代原物,南吻为明代的,也是中国古建筑上最大的琉璃鸱吻。
殿内用减柱法,腾出了大片礼佛之地,比起明清宫殿中多以金丝楠木大柱支撑,辽金建筑更多的是靠椽檐和巨大的斗拱拖拉支撑,我以为技法更高超,难怪迷进宋代《营造法式》一书的梁思成情有独钟的是山西古建,而不是京城的明清宫殿。
主殿内有多座彩塑佛像和精美壁画,还有导游称为中国最美天花板的高阔的彩绘藻井。可惜光线暗,也不允许拍照。于是绕到后面拍到了形制巨大的朵状斗拱,它不同于元以后装饰性强的斗拱,也不同于辽早期善化寺普贤阁的单檐斗拱,已是可以在地上组装的预制件了。殿外立有四块碑,最有名的当属朱熹手书的《易经》,混在旅行团中,大概导游也提了几句,我却压根没注意到。
下华严的薄伽(释迦)教藏殿实际就是藏经楼,佛坛上立有3组29尊辽代彩绘佛像,极为珍贵,呈品字型环绕,殿内昏暗拥挤,混在一群四川客中,大家屏息听导游讲这些彩塑的珍贵和特别。
其中一尊面带微笑的“合掌露齿”胁侍菩萨像最为生动,高约两米,赤足站立在莲花台上,体态丰盈、上身薄袒、衣饰贴体、肘悬飘带、发束高冠、身姿略侧、颈项微斜、双目半睁、朱唇小开、两手合十、露齿微笑,被郑振铎赋予“东方维纳斯”之称。衣不露体,笑不露齿是东方古典女子的美,这尊的确很特别。原来还发行过邮票呢。
彩塑后面是梁思成称为“海内孤品”,导游激动地大讲特讲的“天宫楼阁”,可惜挡着啥也看不到,也无法想象,后来找到资料一看,的确精巧。
因为是藏经阁,大殿依壁有两层楼阁式藏经柜,在后窗处,有用拱桥连接的木制天宫楼阁5间,两侧以拱桥与左右壁藏上部凌空相接,壁藏分上下两层,下层设门,内为经橱,上部置佛龛,龛内彩绘,外有勾栏。龛上覆木制屋顶,椽飞、瓦当,脊饰、瓦垅、鸱吻,与大型建筑几无二致。其所用斗拱种类繁多,计有17种。柱头斗拱为双下昂七铺作,是辽代斗拱中最复杂的一种,是唯一留下的辽代木质建筑模型(摘),总之它在建筑史学上的价值大的不要不要的。
寺内还有一座华严塔,说它是应县木塔之后中国第二大木塔,让人有点怀疑,因为看起来不那么旧,不过工作人员拍胸脯说是一座不施一钉的全榫卯结构,倒也让人一震,即使是一座复原塔,能够原汁原味地古法复制,也算圆满。
塔有地宫,供奉着佛龛和高僧舍利,当我还在逡巡时,接到了老公催促的电话,我们原本约好若时间紧,直接火车站汇合。他看我这速度,估计不能按时到了,就和妹夫开车来接,可是古建区,步行街,车过不来,要我赶快出来找车。嗨,失策啊,时间没安排好,只好忍痛放弃登塔,辞别华严寺,暴走仿古街,期间还错了方向,于是一路狂奔,连那俩人的催命连环Call也顾不上接。想的是可千万别误了回京的车,假期的票太难搞了。当然,见面挨一顿数落是少不了的,他们当时想让我发个共享位置,我都不理....,我一言不发,看着车窗外掠过的城市和城墙,回想着这多半日的盘桓,恍恍惚惚似穿越,似不实.....
此刻,我猜早已走了愈万步了,只想扑到火车卧铺上美美睡一觉。对了,再推介一种小吃,丰镇月饼(大同也是这钟),是中国最古老的那种,没有馅的混糖月饼,有黑糖,红糖,玫瑰三种口味,传统但经典,老公喜欢,去苏木山过丰镇时,不忘买了几个,估计这就是他明天的早餐了。
(回京几日,天气骤变,淅淅沥沥连阴雨,人也赶时不适,但与同事说起过要写个“吃货之旅”,断断续续,啰哩啰嗦写了几日,好吧,给自己一个交代。身不在路时,心在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