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又翻了一遍,Get到了一些阅读方法:
1.看过的书如何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秋叶大叔的观点是读书时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搅拌器,把不同的内容进行重组化为自己身体需要的养料,而不是一个容器,只往里边装东西。
“读实用书,第一层境界是你看得懂别人的道理,第二层境界是自己能照着讲出来,第三层境界时自已能有意识去运用,第四层境界是运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看得懂→照着讲→能运用→用自己的语言总结
把阅读和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第四层境界,这知识就真的属于自己了。
这就类似在学校上课一样,能听得懂老师讲授的知识,这是基本要求;自己能照着课本结合老师的讲授,把知识讲出来,这是巩固阶段;在做题时能运用到所学的知识,可以融会贯通;能用自己的话总结知识点,说明已经完全弄懂了。
2.如何在短时间内深入研究一个领域?
进行主题阅读。
秋叶大叔是这样定义的:主题阅读就是先圈定一个感兴趣的领域,然后搜集这个领域可以找到的图书、论文、网文进行阅读。
“准备了解哪个领域,就先写一个大纲,然后大量购买这个领域的图书。
先看一本经典的,对照我的大纲,树立重拾完成后,开始读其他的图书,大部分内容相同的,跳过,然后看到不同的想法,自己思考一下,认同的,可以整合的,就列入我的大纲。很快,我就完成了一个领域的主题阅读,并有了对这个领域的系统认识。”
这就像大学写论文,写之前会围绕一个主题阅读大量书籍和论文,形成了一个知识框架,对某一个方面有了深入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对主题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
3.不动笔墨不读书
作者认为读书要先消化,再内化,然后输出。动笔是主动消化的过程,内化的开始。要输出,可以写书评,可以做分享,可以做读书PPT,这都算输出,不做这个功课,书只算看过。
罗振宇谈到学习之道时也提到当他读一本书或者看一篇文章时,都会动笔写上一两句心得。
那万一看到一本写得不好的书,不能从书中有所得呢?
作者在开卷是否有益中提到:看到不好的书,我会思考和好的书想比,作者差在哪里?为什么他只能写出这样的书,他的思维缺陷在哪里?我应该如何避免也写出这样的书?
“有了这样的思考,一本不好的书,也许对我写书的启发更大,因为一个好作者的优点往往很难学到,但一个差作者的缺点反而很容易发现并有意识避免。”
看到这里,我就想起李笑来老师曾经在一次网上的分享中这样说到,“我们这种人就是能做到在任何地方都能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
看来,牛人的共同点之一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学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