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Sir发现表妹写稿的时候心神不宁。
一问,才发现是抢票太疯狂。
其实不止表妹,Sir身边的同事都默默地加入了抢票大军,憋足了劲。
按Sir说,你们这么急着要回去,回去了还不是被逼婚、被催生、被问工资、去同学会被各种攀比?
关于回家过年这个中国人永恒的生活主题,Sir不由自主想到一部经典电影,而且是中国贺岁片的开山之作——
《过年》
一部1991年的片子,虽然海报看着是有些土气。
但它的阵容可谓是星光熠熠:李保田、葛优、梁天、六小龄童、赵丽蓉……每个都是大腕。
其中让我们怀念的赵丽蓉老师,还凭借这部电影,拿下了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
豆瓣评分8.4,好于86%的剧情片,好于89%的家庭片。
此片从90年代起,基本就成了央视电影频道每年过年的保留节目。
在不少观众心中,它的经典,无可取代。
关于中国人过年最好的电影之一,其实说没有之一也不为过。@阿德
故事很简单,都是我们老百姓的小日子。
东北小县城里住着程家老两口,他们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
除了小儿子,其他的子女都离家在外。
到了春节这天,一家人好不容易团圆了。
但不要以为这是一笑而过的喜剧,它要说的,是我们中国人喜气洋洋红红火火背后,那点冷暖自知的小无奈、小心酸。
只是电影用一种夸张的闹剧形式,呈现了出来。
正如海报中所说:大喜大悲,悲喜家常事。大悲大喜,喜悲人常情。
这部电影道出了太多有苦难言的现实。
先看老两口。
李保田饰演的父亲是一个常年在外务工的电焊工。
大年三十这一天,他带回来了辛辛苦苦攒下来的8000元,还有大包小包的年货,准备一家子好好过个大年。
赵丽蓉饰演的母亲是一个留守的农家妇女。
忙里忙外张罗了一整天——打扫卫生、包饺子、做年夜饭,就盼着老班和儿女回来。
可是老两口等了一晚上,等来一个恍恍惚惚冷冷清清。
不仅没人回来吃饭,原本在家不务正业的小儿子,也跑出去和女友看午夜电影。
他们只能对着一桌子菜,喝闷酒,一声叹息。
那是在手机没有普及的1991年,更没有短信和微信,团圆,更多靠的是默契和一年一度的仪式感。
没想到这个年夜饭,子女们连招呼也不打,就集体跳票。
事没完,到了大年初一,所有人又都回来了。
这是唱的哪一出?原来,各自都是打着一把算盘回家的。
年,也就这么给闹起来了。
先来看看这三个好儿子——
二儿子第一个回来。
他在北京读研究生,这次回来带了女友。可是屁股还没坐热,就谈到了生活费的问题——
妈,咱家现在有积蓄不……
说的是一本正经的“沿海考察,吃住自理”,其实谈女朋友、同学聚会攀比,可能才是花销真正的大头。
小儿子(梁天 饰)看完电影总算是回来了。
他就是不务正业的典型。没工作,没上进心,在家当啃老族,机灵劲全都用在向爹妈要钱上了。
冠冕堂皇地让大伙给他的婚事掏钱——
大家知道亚运会是怎么召开的呢,是靠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募捐
我和小凤的婚事也得靠全家人的支持和募捐
说完,不怕你笑,还真拿出一个募捐箱。
感觉梁天诠释这个角色有天然说服力……
大儿子(六小龄童 饰)最本份,但就因为太本份,天天被自己老婆骂窝囊。
这个大嫂(丁嘉丽 饰),性格泼辣,贪财如命,特别势利。
才看见婆婆手上的金戒指,就两眼放光,一边夸赞,一边哭穷,就差说出那句:“你给我吧”。
大哥和大嫂的儿子闹闹,是长孙。这熊孩子虽然才七八岁,但要起钱来可不含糊(应该都是妈妈教的)。看到二姑回来,竟然会主动去要见面礼。
小小年纪就知道指定要“四个人头”(旧版100元)。
看来心机boy和熊孩子,才是最让人头疼的。被家里人宠着,理直气壮地耍赖,你还没法修理他。
相比之下,这家的两个女儿就好多了。
大女儿不争不抢,能屈能伸。
可惜嫁了个贪财又贪色的猥琐大叔(葛优 饰)。
现在都是女婿送礼巴结丈母娘,他能耐倒挺大,在家里四处逢迎,又热心又周到,想从丈母娘那里搞点钱。
二女儿因为之前和工程队的大川私奔,老父亲一直不肯原谅她,今年好不容易求得父亲原谅,才带了大川回来。
大川还给家里每个人都准备了大礼,岳父的二锅头,丈母娘的貂皮大衣,大姐的西洋参……
是心意,也是礼数(毕竟是头回上门嘛)。至于以后戏还是不是这么足,就不好说了。
其实我们的春节,不见得都这么糟心。
但《过年》中夸张放大的,正是我们现实中引而未发的心结,是无数中国家庭的众生百态。
涉及到的许多问题:啃老族、恶媳妇、坏女婿、熊孩子、虚伪的礼数、淡漠的亲情……
时隔这么多年,还是能直戳中国人的痛处。
这就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