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故事见自于《列子》一书,多数情况下,我们把它作为寓言故事来读,并且认为杞人无事找事,自寻烦恼,考虑不切合实际的宽泛无用的事情。
人类生存在天地之间,大家习惯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天造地设的,天生自然的。况且人生又那么短暂,没有必要去考虑那些长周期的而且往往没有令人信服答案的事情。更何况,在二千多年前那个时代,科技不发达,人类探索大自然,只能够凭肉眼观察和简单的推理得出一些一知半解的感知。直接的观测,需要数据来支持论点,我们并没有可以证是的数据来支撑,因而科学的观测无法持续开展下去。从自然现象的观测,推论得出人生的哲理,那就形成和发展成“格物致知”的思维模式。“格物致知”前因与后果之间往往缺乏应有的逻辑关联。
杞人忧天,考虑“天地”会不会崩坠,就这个问题而言,现在的宇宙学科学家仍然在探索和研究之中,从科学的角度看,一点也不可笑。探索宇宙的奥秘,是人类的天性,在中国古代,却成了笑话。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是,科学的研究,没有可行的途径和可用的方法,所以长期以来,举步维艰。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比杞人更有智慧的人来教导杞人,讲解让杞人知晓明白的话,代表着二千多年前,某些智者对“天”的认知,认为天是气体,气体轻,所以不会崩坠下来,因而不必担心。并且认为日月是能够发光的气体,在天空中气体无处不在。从我们今天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来看,空中也并非如此。日、月都是气体形成的,所以轻,不会崩坠,这种观点显然也是不正确的,当然,二千多年前的人们,不可能有质量和引力的概念。“天”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天空中也并非到处充满着“气”。所谓的智者,其实是沿袭老子“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的观点罢了。
杞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二千多年前的人们,企图探索日月星宿运行的规律,但是,无论是杞人,还是“晓之者”,都处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状态中。日月星宿并非都是气体,日月星宿也并非“坠无所伤”。对于天体是如何运行的,对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晓之者”也并不知晓。杞人之忧并非没有道理,只是因为概率低的问题,又因为人类生命周期的短暂,因而被忽略,进而成为笑话。
杞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積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杞人忧虑地会不会坏,分二层意思来理解,其一,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对地面的破坏,包括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二是地球自身的生命周期,几十亿年为周期,对于人类来说,永远是一个迷。也因为是一个迷,所以才让世世代代的杞人们痴迷地不断探索下去。
晓者认为“地積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塊。”地球并非无限大,也并非充塞四虚,也并不是没有地方“灭亡”。对于二千多年前的人们,地球有多大,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边界,杞人、晓者、列子以及古圣先贤,都在探索,但是都不能够说出所以然。“天圆地方”的理解,持续了二千多年。那是时代的极限性,我们无法要求古人有今人的知识和视野。但是,把对天地的好奇心当成大笑话,的确是不应该的。天地会不会崩坠,人类生活的地球安不安全,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在探索和研究之中,一点也不可笑。
(2019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