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在他笔下,桃花源俨然是一个与世隔绝、无关世事纷扰的世外桃源,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风光更是令人神往。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生动的描写激发了人们对这片自由、安乐的世外桃源的无尽想象和探索,然而,遗憾的是,陶渊明笔下的这片桃花源并不真实存在。
桃花源来源于陶渊明对现实世界的艺术加工和想象,堪称中国最早的乌托邦,比欧洲的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等人建立的乌托邦社会还要早1000多年。当然,后者是付诸实践的实际行动,陶渊明的乌托邦则完全停留在想象层面。
虽然桃花源并不真实存在,但它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不过并不是如今的任何一处所谓的桃花源。
东汉时期,不少豪强地主已经开始拥有一定规模的私人武装力量,用以维持对农民的统治和保卫庄园财产。而在一些没有地主的、贫穷落后的地区,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和家园,就在年长者的带领下围绕村寨修建坞堡。这些贫穷落后地区的坞堡实际上就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原型。
在《哈佛中国史》第一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中,作者陆威仪写道:“在一些更加贫穷落后、没有地主的地区,整个村庄在年长者的带领下迁到山上,修建围绕村寨的坞堡。这种移民激发了大诗人陶渊明的灵感,以此为基础创作的故事(公元4世纪),描写了一个隐居、平等的乌托邦——‘桃花源’。”
实际上,无论是这些坞堡里的风景,还是居于其中的贫民百姓的生活,恐怕都不尽如人意。但诗人就是诗人,尤其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陶渊明,他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更是擅长艺术加工,以至于不少人愿意相信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与世隔绝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