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
相信好多伙伴们都有按月还房贷、车贷的经历,每月工资到账后先把月供择出来,剩下的钱才拿去花。银行经理告诉过你,你的月供是按照等额本息法计算并扣款,那么什么是等额本息法?
科小普来了。
所谓等额本息法,就是每月归还银行的贷款本金利息总额是一定的,但本金数和利息数每月都不一样。
还有一种等额本金法,每月归还本金不变,总贷款金额除以月份,但每月归还的利息不一样。
简单不?不简单!
接下来科小普带你一起看看贷款利息计算的详细过程和两种计算方法的差异。
假设有朋友从银行贷款12万元,利率6%(换算成月利率为0.5%),期限一年(12期还清)。
我们来算算这笔贷款需要归还的利息是多少?
简单,12×6%=7200元
告诉你,这样算是错误的!
这笔贷款贷出来,每个月你都会归还一部分,本金应该还一次少一些,所以你其实不需要还给银行这么多利息。
那我们来看第一种计算方法:等额本金法。
1、归还本金:12÷12=1;
2、利息:
第一月:12×0.5%=600元;
第二月:11×0.5%=550元;
第三月: 10×0.5%=500元;
。。。。。。
第十二月:1×0.5%=50元。
利息合计:600+550+500+……+50=3900元,本息合计123900元。
再看看第二种计算方法:等额本息法,比第一种要复杂些。
假设贷款总额为A,每月归还本金利息和(月供)为a,利率r,还款期数n,则:
第一月还了月供后的本金A1为:A(1 + r)- a,
第二月还了月供后的本金A2为: A1( 1 + r)- a,
依此类推,最后一个月本金:A12=A11( 1+ r )- a = 0
则a = A r ( 1 + r)^n / ( 1 + r )^n – 1
数学不好的同学看见这几个式子一定很头疼,一定跳过不看。
科小普就数学不好,头疼,但为了小伙伴们能看懂,还是坚持码出来,不过具体计算就省略了,有兴趣的同学娘歌狗狐一下利息计算器,网上有好多。
据数学好的同学按照上面的例子计算,月供应为10328元,累计本息123936元。
也就是说,银行每月按照10328元扣走你的钱,这里边的本金和利息每个月是不同的,具体来讲本金在逐月下降,利息在逐月上升,直到最后还完贷款本息。而银行把每月应收取的本金和利息从你的月供里分解出来计入不同的账户,具体怎么分解说起来更头疼,科小普只能介绍个大概,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士去做,银行的核心系统专门有管这事的软件,伙伴们可以不用操心,还够该还的钱就行。
现行制度下,银行执行的大多是等额本息计息方法。从个人或企业角度来说,等额本息法貌似比等额本金方式多还银行一些利息,但它的好处是均摊利息负担,便于合理安排还款计划,避免贷款开始时间段利息负担过重的情况出现。
至于最后花费利息的多少,决定因素不是利息计算方式而是实际占用贷款的金额和贷款期限。因此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贷款越多时间越长你需要归还的利息也越多,计息方式的不同只是为了适应不同贷款对象的消费偏好而设定的,银行不做亏钱买卖,贷款客户也不存在少还利息的实惠。
2019年12月,人民银行发布公告,规定商业银行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方式转换为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定价基准加点(可以为负)形成的定价方式或执行固定利率定价方式。今年各家银行公布了LPR转换公告,现行的基准利率计息方式从3月1日起开始转换为LPR加点形成的浮动利率方式或固定利率方式。
下面科小普下LPR。
原先的贷款利率执行比较简单,中央银行规定一个基准利率,商业银行在具体的贷款经营过程中根据央行政策、国家调控政策、银行经营策略及企业或个人的抵押状况、信用评级等等情况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以上下浮动,形成最终的贷款产品执行利率。如果中途央行公告基准利率上浮或下调,次年1月份,商业银行也会执行新的基准利率加浮动形成新的浮动利率对你的贷款进行利息计算。
LPR,准确的定义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由18家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根据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MLF,俗称麻辣粉)加点形成市场报价,由央行授权银行间拆借中心计算得出,分一年期和五年期两个利率,每月20日公布执行。
转换后,存量贷款合同的利率水平年内不变,所计算出的加点(可以为负)在剩余贷款期限内保持不变。
科小普下具体转换过程:
现行房贷利率5年期基准为4.9%,上浮10%,那你的实际贷款利率就是5.39%,那么:
如果转换为LPR+加点方式,2019年12月20日公布的LPR值为4.8%,经计算加点为59BP(5.39%-4.8% = 0.59%),转换后,59BP的加点在剩余贷款期限内保持不变,贷款利率构成为LPR+0.59% ,LPR上升,你的贷款利率也会上升,LPR下降,你的贷款利率也下降,就是少花利息了;
如果现在转换为固定利率,则剩余贷款期限内一直执行5.39%直到还完贷款。
下面再聊聊央行为什么会进行这样的政策调整。
因为利率双轨制的存在,即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的不一致。
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利率的形成取决于市场资金的充裕程度和供求关系。针对市场供求,央行需要向市场投入资金或回笼资金的时候,会通过比如中期借贷便利(MLF,麻辣粉)的操作对商业银行进行投放,通过调整MLF额度和利率调节供求,是一种市场调控手段。
而央行制定的基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组成部分,决定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资金价格,是政策调节,在实际实行过程中存在着传导不畅的情况,比如只下调MLF,虽然商业银行用于贷款的资金更廉价而且更多了,但贷款人的实际利率负担没有明显变化,对市场需求刺激不大,尤其对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MLF的变化并不会使得央行的投放及时有效进入到实体经济;而要同时调节MLF和基准利率,就会形成政策干预市场,破坏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所以,取消政策利率,就是央行贷款基准利率,实行贷款基础利率,以市场报价利率取而代之,LPR正式走上前台。
基准利率与基础利率,一字之差,天地各别。
央行执行货币政策,需要对市场进行有效调控,比如调节MLF额度和利率;商业银行出于盈利和风险补偿对贷款基础利率(LPR)进行加点,这样就在货币政策的引导下,把更多的定价自主权下放到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针对市场供求状况实行精准报价,针对不同客户实行差别化利率政策,使得利率定价市场化运行,终结利率双轨制。
至于选择转换为固定利率还是LPR,因人而异。科小普认为,既然LPR报价是根据市场状况实时调整的,不妨就转为LPR。原因很简单,按照现行经济发展政策和市场运行状况,我国存贷利率走向大概率是下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0利率或负利率时代,也就是说,执行LPR后你可能要比以前少花一部分银子了。
不得不说的是,小伙伴们一定要避免对政策的误解读,认为执行LPR会导致房贷利率下行,地产又活跃了,是不是房市回暖的信号?
房住不炒是国策。宏观上即使非常需要调控房市,也不会再在利率问题上大动手脚,可以通过其他政策引导,比如优化地块资源配置、优惠政策盘活库存、加大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资金投入等等。此外央行还可以调整构成利率定价的政策浮动幅度,在LPR+加点的基础上再加政策加点来调控房市(如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