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聚焦》时,我就想起了《熔炉》,同样是真实事件改编,同样是儿童性侵案件,同样是杰作,给我的观感和思考却是不一样的。
当时看完熔炉,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沉重压抑,却哭不出来,翻看豆瓣评论,每看一条,那份深深的无力感就积累更多,最后让我掉下眼泪的是很短的一句评论,那位陌生的豆友说“看完熔炉,我在床上默然坐着,说不出话,也不想流泪,过了不知道多久,起身去报了帮助受虐儿童在庭申诉志愿者。”
很长时间里我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为这句话流泪,直到后来读柴静的《看见》,里面说,“爱和善,很多时候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我才意识到,无能为力的默然比一无所知的漠然更让人悲哀和绝望,我们大多数人,看过电影,为他们留下两行无济于事的泪水,慨叹几句世风日下,或者咒骂一番禽兽不如,然后就回到自己的生活里,专注于自己的喜怒哀乐。然而我看到一个人,愿意走近囚困在苦难中的人,愿意拥抱他们的无助,不禁为之动容,同时,我知道了即使渺小如我,也将会不再只能做一个陪他们流泪的旁观者,而是一个有能力让他们笑的治愈者。
鸟泣有人怜,鱼伤无人问,有声者幸也。无声者,声微者,何以自卫?在我看来,《熔炉》更像是提出了这个问题,而《聚焦》承诺了一个让人安心的答案。
不同于《熔炉》张扬的情感渲染力度,《聚焦》整部电影对于情感的表达是克制而隐忍的,却有着力透纸背的力量和深度。《聚焦》仿若手里握着锋利手术刀的资深医生,早已习惯于不声张自己的恐惧,面对未知也没有犹疑,将真相层层剖开,摊放在观众面前。观影时,我所预想的应该发生的情感爆发点,通通没有,从头至尾,他们平静,坚定,理智,严谨,慎重,沉稳,不预设立场,不依赖主观情感判断,不做价值引导,只求还原真相,而且在追问真相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着公正,客观,准确的原则,国家给了他们发声的权利,他们也在用孤勇,正直和拙诚践行着自己的职业信仰和社会责任。
很多人说,《聚焦》比《熔炉》要格局大不少,我倒不这么认为。一个激发观众的共情,一个呈现事实的因果,一个趋于感性,一个诉诸理性。最初接触韩国电影,看的第一部是《素媛》,第二部是《熔炉》,之后到如今几乎看遍了韩国优秀的犯罪,社会题材的电影,其中很多都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但又有一种温情现实主义的意味,很多细节的刻画让人有泪可落,却不觉悲凉。如果说感性是迷恋细节的冲动,理性是纵览本质的清醒,那我想,理性会让感性更得体,感性会让理性更生动。
我为自己以前对韩国影视的偏见而感到羞愧,同时也越来越相信,一个真正强大的个体,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应该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蒙昧和丑陋,也有力量克服它们。因为《熔炉》,韩国创立了《熔炉法》,改变了韩国的法律制度,也证明了,电影,不是只有娱乐大众这一种功能,也不是只有艺术审美这一种价值体现途径。
韩国,美国,他们拥有改变国家制度的电影。
然而,我们现在还只有改变电影的国家制度。
从韩国的《辩护人》到美国的《惊爆内幕》《总统班底》,再到如今的《聚焦》,电影人,记者,律师,所有拥有话语权的职业群体,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这个世界的丑恶,审视着,拷问着,支撑其后的,是对自己话语权的敬畏,和对良知的确认。而我,真心对所有这样坚持的他们,怀有最大的敬意。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高一时一位朋友字字铿锵说出的这句话,我记到如今,并且始终认为这句话是对“情怀”最真诚的告白。“情怀”这个词,高中时我常常说起,但当时的我确实未必真正清楚其中的分量,现在我越来越少提及这个词,但我却越来越明白它的本质。情怀不是天真的憧憬和相信未来,也不是力图改变世界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拥有智慧和勇气的善良和体恤,是认清残忍真相和一己之力的微薄后的思考和反抗。
若一言以蔽之,大抵就是,理性思考,感性表达。
最近在网络上认识了一位在港大读新闻系研究生的妹子,常常看她写的笔记,感想,表达诚恳,理想虔敬。真的,当我看着她的文字,于我她只是一个素未谋面的人,我却仿佛能凝视她的双眸,甚至透过她的双眸,就能看到通往真理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