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不是100个人发出同一种声音,而是当100个人发出100个不同的声音时,他们同时彼此尊重。
——题记
你有过被别人莫名其妙地甩一脸优越感的遭遇吗?
你有过别人与你不同而轻视他,对他不尊重吗?
你有过被人忍无可忍最后渐渐被他绝交的经历吗?
最近,在我不够尊重他人,也同时遭遇被不尊重时,我终于明白了一个看似简单,却用了七年之久才明白的道理:尊重与自己不同的人,这样人与人之间和自己的内心才会和谐,才会活得更快乐、更坦然。
什么叫不尊重他人呢?简单说来,就是伤害了别人的自尊,侵害了别人的权益。
以哑剧大师卓别林为尊重他人的正面例子。
卓别林被一位朋友请到家里做客。在用餐前,这个身为棒球迷的朋友带着卓别林观看了自己收藏的各种各样和棒球有关的收藏片,并且和卓别林兴致勃勃、滔滔不绝地谈起了心爱的棒球比赛。
从对方谈起棒球开始,卓别林的话就少了很多,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朋友在讲,他则微笑注视着对方并认真地听着,偶尔插上几句。
不久之后,卓别林通过各种关系费尽周折找到了朋友说起的那个棒球明星,请他在一个棒球帽上签了名之后,卓别林亲自把这个棒球帽寄给了远方那个对棒球极度痴迷的朋友。
其实,喜欢安静的卓别林对棒球没什么兴趣,他只是为了朋友就费了这么大的精力去要一个签名。并且,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听朋友讲一个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事情,那种滋味儿可是非常难受的。
卓别林倒是很洒脱,他告诉身边的人:我是对棒球不感兴趣,可我的朋友对棒球感兴趣。只有尊重他人所尊重的事物,别人才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尊敬,这是一切友谊的基础。
……
为使举例更生动形象,请允许我引用一段《张居正》(熊召政著)中冯公公与邱公公的对话作为反例:
“邱公公,什么风儿把你给吹来了。”
邱站起来,干笑了笑,答道:“咱回宅子想着晚上也没甚急事,索性就绕了一腿,过这边来拜望拜望冯公公。”
邱想尽量说的自然些,但在冯听来依然是假话。他知道邱肯定是为他外甥章的事情而来。邱是太后跟前的红人儿,为人本来还算本分,但应求他的人多了,把他的架子给求大了,看人打发的那一套,不知不觉也就学会了。就像对冯,表面上,他依然恭恭敬敬,但言行举止间,常常不经意地表现出一种优越(例如,论级别,在冯面前,他不应称“咱”应称“小的”)。冯看了心里头很不舒服,觉得邱的气焰长得太快,一直在瞅机会要杀杀他的火气。
冯:“听说邱公公喜欢听曲儿?”
“还不是跟太后学的。”邱的口气不无炫耀,“她老人家喜欢听曲儿解闷,咱在一旁捡耳朵,捡多了自然也就喜欢上了。”……
由以上的例子可见,不尊重他人,常常是无意识不自知的;尊重他人,有时需要刻意经营。
过去的七年多里,我一直困惑地以为,生活在被别人不尊重的环境中,而不知别人正是自己的镜子,现在想来真是愚笨,但明白了也就赶紧改正吧!
怎么才能明白呢?明确多次的感受到被别人不尊重即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被不尊重人的痛苦和想法:
我终于看清你了,你看似恭敬、亲密的态度举止,只是长期养成的基本的待人接物的习惯罢了,甚至可以说你这样做只是为了行你自己的方便:好让我不好意思拒绝你的各种请求。反正我每天得闲,我的感受、遭遇更无关紧要,不需理会……既然看清了也不是一件坏事,尽量避开这种人就好。以后和人相处要小心了,别犯傻。
这样换位思考下来,解除多年的困惑并且学会了尽量避开不尊重自己的人。这本是好事,可因对曾经的朋友的不尊重而悔恨也是分明的。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弥补了,因为对方的“尽量避开”。
转念一想,以后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
站在一个被不尊重的人的角度,要学会及时发出“信号”,提示对方,不要等到忍无可忍才爆发,使得一切无可挽回。
站在一个曾经不尊重别人的人的角度,与他人相处要学会求同存异,适时提醒自己保持基本的尊重。另外,对别人的态度转变要敏感,如果收到别人的“信号”,就要及时反思自己的缺点,尽量不要再犯。
以这样的态度与他人相处,对方能感受到你的尊重、自己也问心无愧,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