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引蛋的作用。为了母鸡把蛋下到窝里,在它未下蛋之前,先在鸡窝里放一枚鸡蛋,引诱着它向鸡窝里去下。待到母鸡下蛋之后,咯咯哒,咯咯哒地叫着出来,主人便捡去其中的一枚,留下一枚作为下一次它的引蛋,继续引诱母鸡。一般的母鸡,没有这种坏毛病。个别鸡除处。
大民和英子都结婚三年了,他们却一直没有孩子。婆婆李婶可急坏了,天天白天里盼孙子,夜夜梦里抱孙子,等到醒来之后,又跌到严酷现实之中。
这是发生在上个世界五、六十年代的农村。那时候,农民很迷信,他们有了病,不去大医院治疗,也不去检查这到底是哪个人出的问题,他们却听信村中上了年龄的老太婆们那一套,把这一切责任全都推到女人身上。
有人没人,李婶看见这个媳妇就不顺眼。她认为是这个女人害了她儿子一辈子。用她的话说,媳妇就是一只不下蛋的鸡。
至死,李婶都没抱上孙子。
村里的老人们说,这女人生前没做好事,遭下了这个ye,现世报应在她身上。然后又凭她们的想象,用各种所谓的良方在她身上调治。
她们不知是从哪儿听来的妙方,好久不生孩子的女人,最好是从外面熟人处抱养个女孩或男孩。这就相当于不下蛋的鸡,由于引蛋起了作用,后来果然有的人有了自己的孩子。
但这对夫妻也抱养了人家的女孩,为了杜绝后患,从外地很远的地方通过一个中间人,双方谁也不认识谁,抱回来一个女孩。就给她取名叫引蛋。其用意是像鸡的引蛋一样,能引来弟弟或妹妹。女孩子取这个名字有些丑,可是好养活。引蛋在家里亲生女一样地养着。但属于自己的孩子在这个女人身上不起一点作用,肚子仍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
一看这招不灵,就换用一个招数,也有人向这妇人建议道,过年的时候,早早潜入古庙,趁没人注意之际,去偷人家祭祖用的品,回来后,倒坐在门坎上吃下。她不知偷吃了多少回的供品,仍是无济于事。
两个人年龄越来大了,眼看着就过了生育期,自己的儿女还是没有希望。这辈子是没儿女的命了。村里人劝他们,想开些,今辈子就这个样,别往心里去!抱养的和亲生的都一样,你养她小,她养你们老,哪儿黄土不埋人?只要拿她当亲闺女一样对待,她一样为你两口子养老送终。
从此,两口子像亲生女儿一样养育着抱养来的女儿引蛋,别人还看不出他们之间有这一层关系。
可是就在女人快五十岁的时候,突然感动肚子有点不一样的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蠕动。不久便发现终于怀上了孩子。她把这一喜讯告诉了男人。男人半信半凝,都老了,快五十的人,却还上了自己的孩子。
经过一阵观察之后,男人也相信了这是真的。他们喜出望外,盼望着孩子来到这个世上。他们认为这是引蛋产生了作用。其实,他们哪知道,这和引蛋不是一回事。引蛋是母鸡身体里本原就有蛋,而她原来根本就没有孩子。人们也同他们一样,总认为是引蛋起了作用。
自从这女人肚里怀上自己的孩子,这两口子把所有的爱,转移了方向,向着他们所希望的儿子或是女儿。
女人生产的日期,一日日临近了,身体虚胖浮肿,表现出一切的生产症状来。
女人由于年龄很大,属于高龄生育,遇到的风险可能会大些。前些天,就从十几里外请来有丰富经验的老太婆为其接生。这个老太婆在方圆很有名,接生了成千上万的孩子,很少发生过失手的事。这次请的就是这个老太婆。安排她在偏房里住宿观察。
据老太婆观察到的情况看,生产日期可能就在最近的两天内。
傍晚时分,女人直喊肚子喊,头上冒出了热汗。老太婆看了看说,马上就要生产了,提前做好热水,剪刀等一切准备。
开始生产了,在老太婆一阵匆忙和不断鼓励下,经过女人不断痛苦地挣扎下,婴儿顺利地生产了下来。接生婆在婴儿的屁股上拍了两下,随着清脆的哭啼声,接生婆初步断定这是个女婴。仔细一看,果然是个女婴。
女人也安静下来,看看身边躺着自己的女婴,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甘甜。男人这时也忙前忙后,不停地安抚妻子,又来看宝贝女儿。他们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
他们给了接生婆一笔费用,然后送她回去。
自从他们有了这个孩子,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放在这个女孩身上。他们给孩子取名叫引秀。对于抱养来的大女儿也看淡了许多,有她,就和没有她一个样。如同人们讲的那样,将来长大成人了,好歹寻个人家,嫁了出去。
大女儿十五岁了,家里的所有杂活,全让她一个人干。给孩子洗尿布也是她的事。有什么好吃,好穿的,全给了这个亲生女儿。
大女儿也知道了一些身世,自己是被亲生父母抛弃了。他们从没一次看过自己。自己不是亲生的,是爹娘抱养的。她生身父母女孩儿多,见不得日后赔本的,但她一直很爱这个小妹妹。也处处让着妹妹。
大民和英子商量着,想把所有的家产都给自己的亲生女儿引秀。引蛋是嫁出去的人,不用去管她。
引蛋到了结婚的年龄,养父和养母不费吹灰之力就为引蛋找了一个婆家。男人疼爱引蛋,知道她的身世后,倍感珍惜她。
大民和英子都上了年纪。他们的女儿离开了引秀,什么也不会做,只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父母指不上了。他们的生活都成了问题。
引蛋把这里仍是看成娘家,隔三岔五地回来,帮父母缝缝补补,拆拆洗洗,手把手地教妹妹做活。这时俩老人才发觉他们对不住引蛋。更不该惯坏了引秀。
引蛋并不记恨这些,像没事儿一般。妹妹也听引蛋的话,很快变得勤快了。
两个老人眼含热泪,动情地说:"多亏了我引蛋这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