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个问题:“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不少网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人说是能开心生活,有人觉得是能坦然面对挫折。
其实,心理学大师Maslow和Mittelman早在20世纪就提出了“心理健康十大标准”,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你达标了几条?👀
🎯 标准一: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就像人生的底座,缺了它,生活就像随时可能坍塌的积木塔。
安全感并不是“别人给我的”,而是“我能掌控什么”。
Miss温的观点:
安全感的来源是对生活有规划,对未来有信心。但在亲子关系中,孩子的安全感往往来源于父母的关注和接纳。试问,我们是否真的让孩子感受到“无论如何,爸妈永远在”?💛
🌈 标准二: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能力作适当估价
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清楚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 过度高估,你会一头撞南墙;
✔️ 过度低估,你会错过无数机会。
Miss温的观点:
想了解孩子的真实能力,不妨从观察他的小行为入手。比如,孩子擅长讲故事,那他可能在人际表达上有优势。不要一味用成绩评估孩子,多给他发现自己的机会!🌟
🏞 标准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小时候的理想总是“拯救地球”“环游世界”,但随着成长,理想逐渐妥协为“每月按时还房贷”。
切合实际的目标才是快乐的源泉。
Miss温的观点:
父母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设定了不现实的目标?“你一定要考第一名”“你必须学会XX技能”。与其如此,不如从小教会孩子设立阶段性目标,比如“今天记住五个单词”“完成一次数学小测验”。这种“脚踏实地”的成就感会让他们更有信心。
🌍 标准四:与现实保持接触
心理健康的人能直面现实,不逃避、不拖延。
当然,这不代表盲目接受一切,而是在现状中寻找最优解。
Miss温的观点:
面对孩子“生活中的不如意”,我们大人常常会说:“没关系,别想了。”其实,最好的引导方式是帮他正视现实,并告诉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与其责备或逃避,不如一起分析试卷,“我们错在哪里,下一次怎么做得更好?”
🤝 标准五:人格完整与和谐
人格完整像拼图,缺了哪一块,你都会觉得不对劲。而人格和谐的核心是接纳自己。
Miss温的观点:
这不仅适用于成年人,对孩子更是如此。一个总被否定的孩子,很难发展出完整和谐的人格。所以,父母不妨多说一句“你已经做得很好啦”,把鼓励变成日常。✨
📚 标准六: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每个人都会失败,但心理健康的人善于从中吸取教训。
Miss温的观点:
孩子失败后怎么办?有些父母会“痛定思痛”,甚至责备一番,但最好的做法是引导他们总结经验。比如,孩子摔倒了,别急着抱起来,而是问他:“你觉得怎么能不再摔跤?”学会分析问题,才是真正的成长。
❤️ 标准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知道如何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社恐”或“社牛”。
Miss温的观点:
教孩子人际交往的秘诀是“真诚而有分寸”。例如,玩游戏时,教会孩子轮流使用玩具;与朋友争执时,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用打骂解决。
🎭 标准八:情绪表达与控制
情绪就像洪水,适当流动是健康的,但过度泛滥会冲毁一切。
Miss温的观点:
有时候,孩子哭闹可能是他们表达需求的唯一方式。不要急着打断,而是试着问问:“你现在为什么这么生气?*”当孩子知道情绪是可以被理解的,他们会更愿意用语言表达,而不是用极端行为。
🍰 标准九:满足基本需求
生活不是苦行僧,心理健康的人会在社会规范内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
Miss温的观点:
这个标准看似简单,却常常被父母忽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忘了照顾自己的需要。累了,就停下来喝杯茶;心情不好,就给自己放个假。只有“自己先满电”,才有能量去爱孩子。
🌟 标准十:在集体中发挥个性
心理健康的人懂得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既能合作又能保有独特性。
Miss温的观点:
这点对孩子尤其重要。从小引导孩子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同时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他知道:团队中每个人都很重要,而他的声音也同样值得被听见。
💡 写在最后
心理健康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在不完美中找到平衡。
与其纠结是否每条都符合,不如从当下开始调整一点点。
也许今天多给孩子一个微笑,明天多问自己一句“我想要什么”,慢慢地,我们会离这些标准越来越近。
🌟 悄悄问一句:你符合几条呢?留言告诉Miss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