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听的很认真,从很多方面做了笔记。比如课堂本身的实验设计,板书设计,还有学生与老师的问与答。
同一课千人千面。我听了三堂课,发现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她们在把握这一堂课的时候,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使用的遣词造句,都不尽相同。细微的差别,带给人的感观当然也就不尽相同。
黄惜老师亲和力十足,易凤老师稳扎稳打,曾迪琪老师豪放大方。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有自己的个性使然,所以都挺好的。
由于我也是这一次参赛的选手,所以在听的时候就惯性带入自己是上课老师这一角色。想着自己在这一个点应该怎样处理,或者是从她们身上能获得一些上课的经验。
由她们推及到自己,想提几点个人关于今天某些课堂的处理方式见解(不一定对,权做交流):
1.黄惜老师《我们来做热气球》,从观看演示视频到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时间有7分钟左右,讲解时间是否过于长了点?如果实验注意事项太多,需不需要考虑在播放视频之前进行讲解,后面只做重点强调?或者说是学情分析还可以再精确一点。
2.易凤老师《压缩空气》,这堂课很难,需要切入到微观视角。虽开局挺懵的,但稳扎稳打,到后面学生的状态越来越好。关于板书有一点小小的建议。
3.曾迪琪老师《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关于黑板上的班级记录表,我想问有没有最后总结处理一下数据啊?或者说曾老师就是准备弱化数据处理?这里我现在还没有思考特别清楚。
从三位老师身上,我收获了很多注意的点。其中,最想收获的是如何有效提问题,追问学生的时候,怎样给学生搭建梯子?还是反映了一个问题,要知行合一,要把知道尊重学生落实到实际上来。加油吧,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