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以我国银行及银行员工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一部兼有剧本特征的小说。
北京解放后,市军管会立即开始了把古老消费城市北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工作,但缺乏资金是很大困难。当时国外有帝国主义的封锁,而国内生产总值已降至历史最低。在困难面前,新成立的人民银行担起了筹集资金、发展生产的重任。本剧就是以此为背景,以重要的史实为依据,讲述了一个城市支行及其员工们的成长过程。
(一)书中歌颂了在我党领导下银行的辉煌业绩,写了银行员工劳动的艰辛,写了银行领导干部心系员工的故事;写了银行内党政工团各部门协同动作,对职工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发人深省;写了坚贞曲折的爱情,动人心弦,催人泪下;写了对内部犯罪分子和对外部敌对分子惊心动魄的斗争。
写景也是本剧的一个特色,“进山的路”“农家小院”“景山公园”“在长城上”读后使人感到愉悦,“银行营业厅”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
书中还以对比的手法揭露了国际资本主义银行和国内旧银行对人民进行巧取豪夺以及侵华日军用“真正的”伪币进行掠夺的史实,读后使人感到震惊。
(二)书的主线围绕二个行长的故事展开。一个是在旧银行工作多年解放后留用的副行长范明浩,一个是边区银行培养出来的行长李仲城。两个人的共同点是都热爱银行,但由于两个人经历不同,所受教育不同,所以两人在一系列的事情上产生了思想碰撞。一个追求的目标是“三铁”——铁账、铁款、铁算盘,一个是把“三铁”当成起码要求,而把目标放在“支持生产、繁荣经济、平稳物价、促进就业”上。一个把传统的业务做法视为神圣,一个在经过了调研之后,大胆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的意见。一个是只抓业务,一个是业务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起抓。最后,范明浩在党的教育下,在李仲诚的影响下认识到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党性”,并在“入党申请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标志着一个旧员工正在转变为新中国的金融战士。
(三)本书描写了一系列女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三位女性。一个是多才多艺、美丽时尚的出纳员范小丽。她因写出“我国纸币史话”而被分行保送上了大学。她在储蓄所工作时,在遇到抢匪,生命受到危胁的紧急关头,李仲城为救她而身受重伤。从此,她的心倒向了李仲诚。于珍珍是李仲城的妻子。她来到北京创业,在银行的支持下,把手工作坊发展成毛纺厂。在一次失火事故中,她因抢救国家财产脸被烧伤,一个全县最美丽的姑娘变成了丑媳妇。她怀着刀割般的痛苦心情,给自己丈夫写了一封要求离婚的信……而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谢毓桂,在工作中和李仲城进行了一系列接触后,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深深地爱上了他,以致夜不能寐。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于珍珍竟然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妹妹。这三个女性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四)本剧中心人物是党培养的青年干部李仲城。他是一个总为别人付出的人。他懂得“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道理,他自觉以自己的岗位为全局服务。他也懂得在工作中从实际出发改革创新和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他是我们金融界需要的基层行长,也是我们社会需要的基层干部。
(五)剧中李仲城在银行业务中坚持中国金融界优良传统——“三铁”的同时,从当时实际出发,大胆进行了改革创新,主要是:吸收存款时由单纯的坐等储户上门到坐等上门和去单位收储相结合,并进而发展到银行代单位发工资;由客户办业务时当面“复核”改为事后“复核”。这些经上级银行批准推广后,大大促进了人民储蓄事业的发展,所吸收的资金快速增长,不仅为北京这个消费城市在转型为生产城市的过程中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支持,也满足了中央在京大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要,为我国解决经济现代化过程的资金需要立下汗马功劳。不仅如此,李仲城还在跟班劳动中,发现并推广了对公业务中陆大姐这个服务典型,将全支行服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李仲城还接受当地政府干部的建议,报上级银行批准后,为当地小工商业、危房房主修房和三轮车工人购车发放小额贷款,对数家营造成厂发放了周转金贷款,营造厂迅速招收了大批工人,购进建筑材料,为在京的机关新建和维修办公房服务,这些措施迅速繁荣当地经济,带动上千人就业,分行推广了这一做法,市军管会通报表杨。
在上述业务改革和创新过程中,两位支行行长之间新旧思想的碰撞、对银行内外犯罪分子的斗争、员工思想的提高和进步、青年男女恋情的燃烧等交炽在一起,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银行岁月。
(六)大结局是本书的精华,高潮迭起。书中主人公置身时代潮流中,站在道德高地上,诠释着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对待婚恋。这其中主要悬念是:李仲城调到新岗位后,他凭借着艰苦努力和高度责任心创造了“三个绝活”。那么什么是三个绝活呢?于珍珍提出和李仲城离婚的要求,她为什么要提出离婚呢?她的事业成功了吗?这些都让人惦记。此时,范小丽和李仲城的关系已由“战友”发展到“恋爱”,那她为什么又和李仲城诀别呢?已经出国的谢毓桂身在异国,她能割舍对祖国的思念和自己热爱的岗位吗?这些都在本集中给予了回答。
这是给人启迪也更令人感动的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