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张家禄;配图:完 璧】
住在新开街、青石桥一带的老成都,大都记得当年东丁字街的热闹。20世纪50年代,这条不长的街道,颇聚人气。街上有家几间铺面的大茶馆,经常是茶客满座,人声鼎沸。茶铺隔壁的小院是派出所,对面是有名的杂技团,不远处有两家不大不小的连环图书铺,坐满了翻着小人书的“半截子幺爸儿”(指半大孩子),那阵一分钱可以看两本连环图,一些大人也不时坐在条凳上慢翻细瞧。古槐树下,一个倒糖饼的摊前,总围着几个小孩……不过,更让人难忘的是那两个诱人食欲的汤锅萝卜摊子。
那阵子,特别是在冬天,成都这种汤锅萝卜摊子很普遍。一口铜锅,一灶炉火,配好佐料,水沸汤鲜,生意就做起来了。老板往往是坐在那里,服务生、收银员、大堂总管“一肩挑”。小本经营,就是如此撇脱(编者注:方言,意即干脆、潇洒)。沸汤锅里荤的是猪心、猪肺、裙边、排骨,素的是萝卜、菜头、莴笋、洋芋……一分钱吃两坨,用老式铜钱计数,吃后总算。东西好吃且实惠,很合平头老百姓口味。
东丁字街这两家汤锅萝卜,摊子就摆在自家门口,隔街相望。街这边的一家,老板娘瘦些,东西做得精细些;街那边的一家,老板娘胖些,东西切得大坨些。生意各做各,都有人照顾。我们几个小娃图“旺几”(方言,即体积大、丰厚),经常照顾胖的一家。那时小娃儿手头少有零钱,看了连环图(书)就吃不成汤锅萝卜,吃了汤锅萝卜就看不成连环图(书),难有“兼得”的美事。于是就老想人家来“请”。那时,好多大人手头都紧巴,谁又会来“请”你细娃家呢?一天,大哥不知啥事高兴了,请我在铺子头看了两本连环图(书),还去吃了四坨汤锅萝卜,事后才弄醒豁(方言,即明白),哥老倌(方言,意即大哥)是在悄悄给我过生哩!
有人说,成都人的食客基因是先天生就;又有人说,成都人的刁嘴口感是后天练成。说得都有道理。那天我们几个在公园喝茶,谈得兴起,一位老兄要现场征联,他刚说了上句“美味飘香锅头开”,我马上接了下句“食客如约尽兴来”,他一下就叫了起来:“原来你也喜欢汤锅萝卜嗦?中午我请客、我请客!”
(下篇:《半边街上石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