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太平,因为高考——渠县小斯成绩优秀,高考后自杀,觉得感觉不到父母的爱。还有各种因为成绩、毕业、升学、就业压力就弃世的本科生、研究生,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就弃世的的中青年。他们或因为和父母、领导、同事、爱人的口舌之争,或因为别的什么导火索,就自行了断了。
之后,总会有人旁观说,你怎么这么想不开啊,傻啊,如果不死可以怎样怎样怎样。人在世间已经很艰难,你不是他,你不知道当时到底是怎样的情形,他面对的是怎样的场景。或许在你看来不致死,在他看来已经无法再忍受。一切站在自己立场上看问题都是耍流氓。
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上有老下有小,不敢死。我们都是普通人,谁也不比谁活的更轻松,但是还是要勇敢的活下去。因为恋爱失败、考试不过、工作没有、父母早逝、婚姻不幸、孩子不健全要死要活,都是正常,但那也就是想想,让自己的悲痛有个出口罢了。如此美好的世界哪舍得死,对了,如此美好的世界哪舍得死,这就是我们要教给孩子的。
爱世界爱生活,先从爱过节开始。我爱过节,阴历阳历生日、恋爱纪念日、结婚纪念日、青年节、儿童节、重阳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逢节必过,无节创造纪念日也得过,517、618、双11、双12一个都不落。其实我更爱的是节日赋予生活的仪式感,有了仪式感,即便没有节日,也能把这枯燥艰难的生活变得活色生香。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着手开始新事项、学会新技能,我都会邀好友一起庆祝一下。哪怕是沏一壶茶、泡一杯咖啡,我也得把这仪式走完。
当年底事多问题多,工作学习压力大,挨着枕头就能睡着变成躺十分钟才能睡着的我,在家苦苦哀号“活不下去了”,老公幽幽的说“你哪舍得死,马上双十一。”
再后来,我有了孩子,我得以把这种仪式感的创造在小区发扬光大。我注意找小区中和我的孩子仔仔月龄相仿的孩子,和宝妈们早早认识,早早相约:从宝宝一岁起,我们给宝宝开集体party。这个生日party不需要豪华,不需要去外面吃大餐,只是稍费心思把家里布置一下,能够招待一群孩子和家长们,就已经足够。我希望这样的仪式感,能在孩子心中播散爱的种子,给予他们成长过程中创造幸福的能力。每当进入五月,孩子们就开启了一年中最幸福的月度,几乎每周都有孩子过生日,都有蛋糕吃。孩子们天天计算,什么时间到谁家去过生日。小区里的豆豆已经搬家离开小区,但是每当小伙伴要过生日,豆豆妈都还会带豆豆回来参加。孩子们也会知道,等豆豆到了大家就齐了。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她家庭仪式感的氛围在我看来已经到了极致:刚入学,父母送她来还参加了开学典礼;大学期间每个生日父母都会从外地赶来,请她好友一起吃顿饭;她拿到工作offer,父母也从外地赶来替他庆祝;毕业的时候父母还是从外地赶来参加毕业典礼。她说:“这种感觉非常美好,也很荣耀,每一个重要的时刻,父母都在身边,一直参与和陪伴着我的成长,认可我的努力。”她和父母的关系相互独立却又十分密切。班上还有一个同学则完全相反。她的父母是务实的人,小时候的生日逢“十”和“本命年”才过,我们很好事的算了下,上大学前,她一共过了两次生日。到外地上大学父母送上火车,委托当地从未谋面的亲戚帮忙安顿,直到毕业,父母都没有到学校来过。我佩服她的独立自主,却也听出了浓浓遗憾。她的事情也很少和父母提,宿舍里,她和父母通话是最少的,每次电话时间也最短,基本就是“吃了、嗯、好的、嗯、知道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毕业前,她不无哀怨的说,“我羡慕你们,重要环节都有父母陪伴和见证,我父母不在意这些,却还喜欢干涉我的决定。”
父母和孩子最完美的关系就是相互独立也不失亲密。仪式感可以让孩子的童年过的不一般,不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还教给孩子如何庆祝对生命积极的事,放下已成过去式且于事无补的事。朋友说,生活需要仪式感,我深以为然。仪式不同于仪式感,但是仪式却有助于培养仪式感。仪式感让我们能够记住一些美好的瞬间,留下美好的回忆。
《小王子》书中,狐狸要小王子驯服自己当朋友时,告诉小王子的“驯服需要一定仪式的,这很重要。”因为伴随着这个仪式,很多原本无关紧要的东西就会被赋予意义。“比如每天都四点到,那么三点的时候,我就会充满期待,四点就会焦躁不安,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从仪式感中演化出来的时间感、存在感、被需要感,不但有助于和孩子亲密关系的形成,也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和获得幸福的能力,一个从小生活在这样家庭氛围中的孩子,长大后遇到问题也会积极的去化解。
仪式感很美好,再小的事情一旦带着仪式感去做,就能都抵抗消极因素。开心的时候庆祝,不开心的时候告别。当一个生命和周围产生了那么多联系,就算他遇到难关,也舍不得放弃生命。
你怎么舍得去死呢?还有那么美好的生活等着我们享受,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