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本文是以我当下的认知进行写作,是对自己的总结,有很多地方还没有想明白,需要继续迭代,下面是正文:
我是一个不善学习的人,曾和许多人一样,对学习的目的,仅停留在“知道和理解”层面,追求数量多和完整性。
比如,我会坚持看完整本书,包括序言、目录等等,并且,将书的内容画出思维导图,再进行记忆。因为相信量变产生质变,无论是在笔记、还是阅读量,都会尽可能的多。
往往容易忽略掉,最初做这件事的目的,繁忙的工作和学习,让自己深陷其中,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困境。还有一种更扎心的情况:身边一些不学习的人,和“经常学习的人”活得差不多。这个时候,自己会怀疑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就会患得患失,亚历山大。
每每遇到这样情况,一个问题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如何学习才是有效的?
在《精进》一书中这样描述: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
也就是说 ,有效学习有一个前提:有来自现实问题的驱动。
受此启发,后来的我,几乎都是因为问题才会学习。就会带着问题去搜索相关书籍、视频以及碎片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我真切感觉到:强目标的学习给自己带来的牵引力,当有一些触动的时候,会停下来思考,用文字把自己所感所想表达出来。随着时间推移,自己对一些问题和现象,渐渐有了自己的系统性观点。
因此,有效学习的第一原则:解决现实问题。说起来这个原则有点功利,不过,却很有效。
当面对一个影响到年终奖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无限的动力和可能,这也是利用了人性的力量。
从这个原则的角度,回看之前的“追求形式完整和理解”的学习方式,就会得出“事倍功半”的结论。
面对一个现实问题,解决路径涉及到的知识是多领域的,一本书是很难成事,需要多看几本;并且,每本书对该问题有帮助的内容,可能就一章、一节,甚至是一段话、一个概念。
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当下,“事倍功半”的学习方式,成本太高,而且效率低,赶不上外界世界的变化。甚至,有的学习对现实问题来说,基本上无效。
因此,根据有效学习第一原则,我重新梳理自己的学习方式,就变成了现在的“主题阅读”。阅读时间和内容都是比较碎片的,同时,借助手机app随时记录,方便之后的思考。
下面聊聊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思考方法。以前我会认为学习的本质是获取有用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知识被剥落了“外壳”,剩下了思考方式的本质。如同《认知觉醒》所说:因为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与选择”。有了思考方法,才能够对所遇到的问题,做出判断和选择。
F=P*(1+i)^n,这个公式大家都很熟悉,这是计算银行存款收益的公式,升到高年级之后,使用这个公式的次数越来越少。后来,才知道它还被赋予了另外一个名字,也是我经常会用来表达和思考的方式:复利效应。
数学本身除了计算的价值,更多的,是思考方式的表达。因为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比较强,很多领域都在广泛引用数学的公式逻辑,就连说相声的都有数学公式!
学习和写作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学习思考方式,如同“人类需要借助飞机才能上天”一样,思考也需要工具,这就涉及到下一个内容:有效学习的学习内容就是思考工具。
我认为思考工具主要有两种:概念和模型。
黄金圈思维是什么?NPL是什么?用教科书的话来说,就是定义。不过,定义不仅仅是文字的描述,也可能是图形符号,也可以是一个例子。
概念的学习,我习惯性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理解,甚至用自己话,重新定义这个概念,更好的加深理解。
概念的学习是思考能力的基石,尤其是前期的学习,可以帮助界定自己和外界环境。
第二个就是思考模型,就是思考工具,可以直接拿过来用,比如SMART原则,可以用来判断一个目标的有效性。
这种模型有很多,推荐《穷理查德宝典》,全书讲了很多思维模型。
我自己积累也不够多,还是一个“小学生”,就不瞎说了,
下面聊聊关于怎么学?
查理芒格:第一条规则是,如果你们只是记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么你们无法真正地理解任何东西。
从神经科学角度,孤立的学习不会形成新的突触回路,只有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才会有效果。
我喜欢罗振宇老师的一个描述:像缝扣子一样,把新旧知识扣在一起。
之前听大佬们分享过类似方法的讲解,大概意思:学到一个新的知识,先思考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有哪些没懂,再针对性的去学习新的知识,逐个解决掉问题。
说来惭愧,这个方法,我知道蛮早的,中间有很长时间没有去践行。后来,当自己因为现实问题的压力,才回头去找答案,后悔不已,像极了跪求前女友复合的场景。
话到此处,本篇内容就结束了,稍微总结一下重点:
1、学习第一原则:解决现实问题。
2、学习的本质:学习思考方式。
3、学习内容:概念和思维模型。
4、学习方法:新旧知识的集合。
写在最后,为什么是「有效」而非「高效」?
后者容易给人一种“快”的错觉,有标题党的嫌疑。我始终坚信,“以慢为快”才符合客观规律,违反了“急于求成”的人性而已。
关于学习,我认为有效是“1”,在这个基础上提升能力,才能够实现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