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江夏修静寺
李白
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滨。
空庭无玉树,高殿坐幽人。
书带留青草,琴堂幂素尘。
平生种桃李,寂灭不成春。
江夏修静寺,是李邕(李邕曾做过北海太守,所以人称李北海)的旧宅,捐出来作了寺庙。
李邕是大书法家,名士,又曾经在仕途上有过一段风光。当时很多年轻人慕名拜见,希望得到他的赏识,李白也是其中之一。而李邕性情豪放,为人也“重义爱士”,“能文养士”,提拔了不少后进。
这些都是背景。
这首诗,写李白在北海旧宅的所观、所感。
他看见,北海的旧宅,如今作了江边的寺庙(用“我家”,应该是大家都姓李,算是同族人)。
曾经堂皇的庭院,如今空空如也。高高的殿堂下,只僧人静静安坐。
青草上留着曾经捆书的书带。琴堂里覆着了尘埃。
据说李邕“性豪侈,不拘细行,所在纵求财货,驰猎自恣”。出手阔绰,豪放不羁,又爱提拔后辈。可以想见,这样一个人必是天天高朋满座的。喝酒,作诗,弹琴,热闹非凡。
如今以“幽人”、“素尘”作今昔对比,令人唏嘘,亦可见李白的怀念之情。
虽然李邕并没有怎样提携过李白,但从这几行句子来看,李白应该是没有埋怨的。
最后两句,平生种桃李,寂灭不成春,是我喜欢的句子。
中国人一向以桃李比喻学生和门下。在这儿用“种桃李”,想必指的就是李邕一生的爱才养士。
然而桃李满天下,最终却都“寂灭不成春”。
寂灭,衰亡——这些桃李的生命力太弱,撑不起一个春天。
李邕为人耿直刚烈,性格粗疏,不拘小节,有数个难辨真假的罪名按在头上,一生被贬多次。最后,他被奸相李林甫以“妄议”还是“收受贿赂”之类的罪名,命人“杖杀”。
这样的结局对一位名士来说,是很悲凉的。
至此,似乎李白在感慨,李邕提拔出的那些后辈均不成气候,没有人强大到能够力挽狂澜,救恩师于危难。
对此,李白心里定是惋惜哀叹的。
而除此之外,还有吗?
尚未了解这些背景故事之前,当我读到“寂灭不成春”这一句,心里就涌起一阵无力感。
单从读音上,“寂”和“灭”两个字,韵母都是闭口的(嘴巴张开程度很小,像抿着),本身就给人一种低沉的感觉。
前句中,“平生”二字,足言桃李之繁茂。如此繁茂,本应绚烂如电、生气蓬勃,却一颗颗像小火星似的,倏忽熄灭,黯淡如斯。
寂灭不成春。是否也有诗人内心的无力与伤感?
命运,人言,自己。对这一切,束手无策,无力反驳。
深深的无力。
一个人性情再疏傲,恐怕有时也会感到人生徒劳。
问君一醉能解几多愁。今日方灭,明朝复起。兀自块垒难消。